尧城县,隋、唐时期县级行政区。原为汉代
内黄县地,晋于此置
长乐县,
北齐废长乐并入
临漳县。隋
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
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隶属
相州(今
安阳市)。唐
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通典》记载,尧城有
丹朱陵,又有
羛阳聚故城。宋
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
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
安阳县。
建置沿革
本汉代
内黄县地,晋于此置
长乐县,北齐废长乐并入
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
相州(今安阳市)。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复改相州为魏郡,领安阳、邺、临漳、成安、灵泉、尧城、洹水、滏阳、临水、林虑、临淇十一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零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
相州又改为邺郡,属河北道(贞观初置十道)。邺郡领安阳、尧城、洹水、滏阳、内黄、邺、林虑、临河、汤阴、成安、临漳十一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
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属河北道(开元增置十五道)相州。
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
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
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
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
彰德府安阳县。
民国时期为永和集。
1983年,永和公社复改为永和乡,下辖39个行政村。
2014年,永和乡改称
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典籍记载
《隋书》
卷三十
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东魏置。)成安(后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水(后周置。)滏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谷共〉、仙人台、洹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
《通典》
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邺郡
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县一百二十七
邺郡,相,十一县:安阳 尧城 洹水 滏阳 内黄 邺 林虑 临河 汤阴 成安 临漳
邺郡东至魏郡二百十里。南至汲郡一百九十里。西至上党郡三百里。北至广平郡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汲郡黎阳县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高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上党郡黎城县三百里。东北到广平郡肥乡县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五百六十里。户十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
相州今理安阳县。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兼天下,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后汉因之。魏武王建都于此。魏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赵石季龙、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于邺。冉闵为慕容俊所灭,慕容暐为苻坚所灭也。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武帝平高纬也。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居安阳城也。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今好为诉讼也。大唐为相州,或为邺郡。领县十一:
安阳汉魏郡城在今县东北。有韩陵山,即高欢破尔朱兆之所。又有丹蓝嵯山。
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左传云「晋荀盈卒于戏阳」,注云「内黄县戏阳城」。戏与羛同,许宜反。
洹水有洹水,音恒。
滏阳有漳河、滏水。隋置慈州。滏音父。
内黄汉旧县。有繁河。汉繁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邺后汉末,冀州刺史尝理于此。有魏武帝、文帝、甄后等三陵台。东魏、北齐皆都于此。后周置相州,后徙相州于安阳,山漳水在县西。晋史曰:「石勒诸将佐,议欲都于邺,将攻三台。张宾进曰:『三台险固,攻守未可卒下。』于是进据襄国。」
林虑汉为隆虑。后汉避殇帝讳,改为林虑。
临河有王莽河,古淇河颛顼陵在焉。
汤阴古羑里城,纣拘周文王之所。汉荡阴县。荡音汤也。
成安汉斥丘县故城在东南。地斥卤,故名焉。
临漳
《元和郡县图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相州,邺郡。望。开元户七万八千。乡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万九千。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帝分置魏郡,理邺。後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後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
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後魏孝文帝於邺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高齐受禅,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於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德元年,复为相州。後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东取临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纱,凤翮席,胡粉,知母。赋:绵,绢,丝。
管县十:安阳,邺,成安,内黄,尧城,洹水,临漳,临河,汤阴,林虑。
……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内黄县地,晋於此置长乐县,高齐省长乐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於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新唐书》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河北道
相州邺郡,望。本魏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纱、绢、隔布、凤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户十万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万一百九十六。县六:有昭义军,大历元年置。安阳,紧。武德四年省零泉县,五年省相县入焉。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咸亨三年开。邺,紧。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咸亨三年开;有铁。汤阴,上。本荡阴。武德四年析安阳置荡源县,隶卫州,六年来属。贞观元年更荡源曰汤阴。林虑,上。武德二年以县置岩州,五年州废,来属。有铁,有林虑山。尧城,上。天祐三年更曰永定。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咸亨三年开。临漳。上。南有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经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皆咸亨四年令李仁绰开。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邺郡。今理安阳县。《禹贡》冀州之域。《尚书》云:“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时,属晋,《左传》曰:“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即此也。又为晋东阳之地,郡城即齐桓公所筑。战国时,属魏。故《史记》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后属赵。秦并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祖置魏郡,理邺。后汉末,冀州之理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后,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后魏于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按: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迁都,经邺都,登铜雀台。御史崔光对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帝曰:“卿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久长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灭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栢人,君子不饮盗泉,水恶其名也。”遂止。东魏静帝迁都于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齐武帝又都焉,改魏尹为清都尹。后周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于安阳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废,而州立。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零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二年,割林虑置岩州。四年,废总管府,仍省零泉县。五年,废岩州,以林虑来属,仍省相县。六年,割卫州之荡源来属。其年,置都督府,管相 、慈、洺、黎、卫、邢六州。九年,废都督府。贞观元年,改荡源为汤阴,以废慈州之滏阳、成安二县来属。十年,复置都督府。管相、魏、黎、卫、洺、邢、贝七州。十六年,罢都督府。十七年,以废黎州之内黄、临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邺郡。乾元元年,复为相州。梁贞明元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平,乃割相州建节为昭德军。寻军乱,以地归于后唐。荘宗入魏,遂却为属郡,依旧隶魏州。晋天福三年,复升为彰德军节度。皇朝因之。
元领县十一,今六:安阳;邺县;汤阴;永定;临漳;林虑。
五县割出:滏阳;入磁州。内黄;成安;洹水;已上三县入魏州。临河。入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三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四百四十里;东至魏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卫州一百十二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澶州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卫州一百五十六里;西北至辽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洺州二百一十五里。
户:唐开元户:七万八千。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万一百二十六。
风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以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诐,至好为诉讼。
姓氏:内黄郡三姓:扈;路;骆。
人物:牛牢。立志不与光武交。杜乔。审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节。申绍。字景祚,魏郡人,为当时冠冕之宗。弟胤,与兄声望俱重。唐傅弈。邺人,晓天文历数,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请去佛。杜正伦。洹水人,隋时与兄正玄俱以秀才擢第。相高宗,至中书令。
土产:胡粉。贡。鳯翮席。贡。花口胡芦。纱。贡。绢。贡。
《元丰九域志》
●卷二
东路 西路
河北路
太平兴国二年分河北南路,雍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并一路。熙宁六
年,复分二路。
望,相州,邺郡,彰德军节度。(治安阳县。)
地里。(东京三百五十里。东至本州界七十五里,自界首至北京一百五里。西至本州界一百四十里,自界首至潞州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五十五里,自界首至卫州九十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二十里。东南至本州界六十里,自界首至澶州八十五里。西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卫州七十六里。东北至本州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州九十里。西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自界首至磁州三十五里。)
户。(主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三,客二万一千九十三。)土贡。(纱、绢各一十匹,知母、胡粉各一十斤。)县四。(天圣七年改永定县为永和。熙宁六年省永和县为镇入安阳,邺县为镇入临漳。)
紧,安阳。(四乡。天禧、永和二镇。有韩陵山、龙山、洹水、防水。)
紧,汤阴。(州南四十里。一乡。有牟山、水、汤水、淇水。)
紧,临漳。(州东北六十里。二乡。邺一镇。有东山、漳水。)
中,林虑。(州西九十里。一乡。阳冶一务。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撰
资治通鉴卷四十
胡三省 音注
汉纪三十二
大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贤曰:羛阳,县名,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余据《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预注:内黄县北有戏阳城。尧城县本汉内黄县,隋开皇十八年更名,唐未改永定县。“戏”与“羛”同。许宐翻降户江翻下同】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九
◎河南四
彰德府
永定城在府城东四十里,与大名府内黄县接界。本晋之长乐县,属魏郡。高齐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八年,复置。十八年,改曰尧城。唐因之,属相州。唐天祐中,改曰永定。朱梁开平中,曰长平。后唐同光初,复曰永定。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熙宁七年,废为镇。旧城周三里有奇,洹水环其西南隅。《安阳县志》云:永定城东有鲧堤,鲧治水时所筑,以捍孟门溢河,今谓之三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