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云,女,1943年出生,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法律
专科学历,曾任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1980年2月,进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工作,历任
书记员、助理审判员,
审判员,副处级审判员等职,因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她曾荣获“全国法院模范”、第三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英模天平奖章”、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她是电影《
法官妈妈》的生活原型。
尚秀云是中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据“搜狐网”资料,她公正、高效地审结了数百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处少年犯880余人,其中有206人判处了非监禁刑。在这些判处非监禁刑的少年中,有19人考上了
清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有3人考取了研究生,有7人因确有突出的悔改表现被减刑,许多被她那母亲般的情怀所感化、教育过的失足少年,都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为“法官妈妈”。她撰写的论文《“寓教于审”在少年审判中的应用》、《从家庭、学校、社会聚焦未成年人犯罪——对100名未成年犯的调查报告》等,被评为北京市法院系统少年法庭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
尚秀云先后担任
北京市八一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远大职业高中、鸿雁打工子弟学校等学校的法制校长。先后以“法官妈妈”法制课堂等方式,结合生动典型的案例,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讲解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的危害,从常见的容易引发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讲起,告诉孩子们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筑起坚固的人生防线,才能终生远离犯罪。她还应邀到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四川成都、湖北武汉、云南昆明等地做法制报告和家庭教育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效果。她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呼吁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出“为网络立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教育机制”及“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数十件议案和提案,在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过程中,她多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十多条建议,其中“少年法庭应当在该法中予以定位”等三条建议被写入了该部法律。
尚秀云从多年审理少年犯罪案件实践中感受到,强化“庭审”的教育功能,对感化、挽救少年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为此,她改变了以往只有审判长一人坐堂问案的简单做法,在少年法庭上特别设立了帮教席,把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老师、亲友请入法庭,与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共同施教。开庭前,她通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挖掘出少年犯自身的“闪光点”,能打动他们心灵的“感化点”。一次,尚秀云审理了一个16岁少年盗窃案。这名少年因和母亲赌气,独自到城里打工,被老板扣了工钱并开除,一气之下,他撬了老板的保险柜,盗走钱款。开庭前,尚秀云做了周密的调查:这个少年的父母早已离异,在街道工厂干活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盼望他早日自立。开庭时,尚秀云把这位母亲请进了法庭。当宣读完判决后,尚秀云忽然动情地对少年说:“你抬起头来,好好看看你的妈妈,再看看你妈妈那双手。”少年抬起头,看到监护席上的母亲时,他惊呆了:仅仅几个月时间,母亲的脸庞显得衰老而又苍白,双眼充满哀愁的泪水,那双温暖而柔软的手,却变得粗糙而干裂。这时,尚秀云对少年说:“你可知道,这几个月来,你母亲白天做工,晚上不顾劳累,出去捡废旧物品,卖给回收站。都是为了替你退赔赃款,减轻你的罪责。”尚秀云的话音未落,少年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脚下,向母亲发誓要痛改前非。后来,这位少年努力改造自己,在缓刑期满后当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汽车司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尚秀云摸索了一套对少年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即充分利用开庭前、开庭中和最后判决的机会,对少年被告人进行法制、道德教育,人生、亲情教育,认罪伏法教育和前途教育。其中又以“庭审”为重心,强化对犯罪少年的感化、教育力量,促其悔过,重新做人。尚秀云把这些经验写成论文,在北京市法院系统少年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宣读。
为了精通业务,她努力学习钻研了犯罪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等,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运用。她不仅在审判全过程贯穿对少年犯的教育,还从改革少年法庭的设置上动脑筋,下工夫,使其更适于少年犯的年龄心理特点,更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和挽救。少年法庭是从成人法庭派生出来的,最初的法庭设置也都仿从成人法庭。有一次,少年法庭公开审理一个14岁少年的案件,这个被告少年个头瘦小,身高不足1.5米,一站进法庭那囚笼般的被告席,头才将露出,顿时吓得脸色煞白,腿打颤,哇哇大哭起来,少年犯处于紧张、恐惧和压抑情绪,直接影响“庭审”效果。这件事刺激了尚秀云,她和同事、领导反复商议,决定对少年法庭的环境设置进行改造。尚秀云精心构思、设计:审判台呈U形,色彩是天然木制的暖色,黑色囚笼似的被告席被一张精致的小课桌所代替。正面墙上的“少年法庭”字样烘托着鲜红的国徽。U形审判台的设置,是对未成年被告人敞开的怀抱,半开口的椭圆法台使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同处于一个平面,象征控、辩、审在法庭上对少年犯的教育形成合力。这种创造性的法庭设置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并被全国许多法院的少年法庭所模仿。一次,一位少年犯了私藏枪支罪,被起诉到法院。开庭审理时,尚秀云把他的父母、老师请来法院共同施教。当少年犯被带进庄严、明亮,富有教育寓意的少年法庭时,他萌生了重回课堂的感觉,再抬眼看看帮教席上,爸爸、妈妈和老师正用严肃而又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内心愧疚不已。坐在审判长席上的尚秀云拿出一张这个少年犯从前和同学们的合影说:“那时,你被学校评为好少年,神态多么自然、自信。”少年犯心头一惊:自己犯了法,法官还记得他从前的优秀表现,其内心更加悔恨。尚秀云又说:“难道你不想重新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中间,回到父母的怀抱。”少年犯流下了悔恨交加的泪水。尚秀云目睹了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为了一辆跑车、一次生日聚会、一身名牌T恤,最终成为少年罪犯。而在工作中她又常常碰到这样棘手的问题,一个少年初次犯法,一旦判刑入狱,往往会被社会打上黑色烙印,从此划入另册,一蹶不振,二进宫、三进宫现象非常频繁。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使得对少年犯的教育、挽救更有成效,尚秀云大胆提出了新的改革设想:在对青少年犯判决中多判缓刑。某重点中学的学生程某,因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在清华大学等地盗窃作案16起,窃得价值4600余元的财物。根据程某的盗窃数额,完全可以判实刑,在审理案子过程中,尚秀云注意到,这个少年盗窃的财物数额不少,却没有销赃挥霍,赃款全部分给了小伙伴,赃物也全部锁在家里。作案期间,他曾多次想洗手不干。从这些细微现象中,尚秀云察觉到程某的良知未泯,加强管教是可能使他重新回头的。程某最终被判了缓刑。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监改环境,尚秀云几次到程某原来的学校反复做工作,说服学校破例接收他重返学校读书。接下来,便是从法院到学校,从派出所到居委会。一份份帮教计划,一次次回访,一次次谈话,尚秀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失足的程某牵挂、操心。尚秀云一颗炽心,一片深情,让程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学校后,他刻苦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南方遭受水灾后,他主动把自己攒下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一起设立了自行车修理站,义务帮助人们修理自行车。程某缓刑期满后,考取了全国一所重点大学,并加入了共青团。
尚秀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帮教的100多名少年犯的家庭情况、住址、联系电话,并细心地记下了每个孩子的出生日期。每逢生日,孩子们都会收到尚秀云寄来的生日贺卡和电话。自然,孩子们的心里话都愿跟尚秀云说,都恳切希望经常听到她的亲切教诲。有一个少年犯18岁的生日快到了,尚秀云向他的家长提出给孩子过个有意义的生日。可父母恨其不争气,给家里丢脸,不愿给他过生日。尚秀云得知后对家长说:孩子虽然犯了罪,但不要嫌弃他,要给他以亲情的温暖,把生日也当作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在尚秀云的提议下,父母为孩子精心安排了一次难忘的家庭生日会。这以后,该少年像换了个人似的,勤奋苦学,学习成绩一跃居于全班前列。
尚秀云的办公室桌上,总是堆满了少年犯写给她的
思想汇报和信。许多信中都亲切地称呼她“尚妈妈”。1990年,一位贵州少年,16岁就破格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可入校不久却因盗窃自行车而成为罪犯。他被逮捕的消息传到家乡时,他那在乡村小学当教师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悲痛欲绝,当场昏了过去。尚秀云因此结识了这个犯罪少年。当她仔细分析了案情后,发现这个少年被告从贫困山区刚踏入首都高校大门,便强烈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贫困与都市富裕繁华的巨大反差,尚未成熟的身心受到刺激侵蚀而扭曲,直接导致了他的犯罪。尚秀云为了能把这少年犯留在北京,按缓刑处理,必须先做通学校的工作,为他保留学籍。于是她带上书记员助手,来到他就学的那所大学,先找保卫科,再找系主任,直至找到校党委书记。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开始校方的态度很明确: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触犯刑律的一律开除。尚秀云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7点,整整5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她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学校党委书记。就这样,学校破例保留了这位被判缓刑少年的学籍。在缓刑改造期间,尚秀云和校方共同制定了帮教计划,并要求这名失足少年每月来海淀法院汇报。每次尚秀云总是仔细询问他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询问他的父母身体和精神情况。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改造,悔过自新,平稳度过了缓刑期。一年后,该失足少年重新回到了大学课堂。他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加倍努力,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并考取了
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他和尚秀云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1998年,他邀请尚秀云参加了他的婚礼。
尚秀云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既然干这一行,就要断了发财念头。有一对曾做出特殊贡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夫妻,他们上高中的儿子却因私藏枪支和盗窃被捕。这对夫妇准备了几万元钱,并打听到了尚秀云的办公室电话,准备寻找机会,送上钱。第一次开庭,这个少年犯的母亲就装了几万元,准备找机会送给尚秀云。可当她和尚秀云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便被尚秀云一身正气、严肃、热情、细致的谈话所感动和震慑,她的手几次伸到衣服兜内想掏钱,又几次把手抽了出来。尚秀云仔细分析了这名少年的犯罪情况,认为孩子的主观恶性不深,有挽救的可能,最终给孩子判了缓刑。缓刑期间,尚秀云坚持对孩子走访教育监督,使孩子缓刑期满后,考上了大学。孩子的父母给海淀区法院院长写信,感激尚秀云的无私。还有一个少年被告人的父亲是中央某机关的司长,司长夫妇通过熟人拐弯抹角打听到尚秀云家的住址,提着名茶、茅台酒和水果来拜访尚秀云,希望对他儿子从轻处罚,并极力表示事成后必有重谢。尚秀云拒绝了。司长夫妇只好把东西带走,他们以为儿子没救了。然而,尚秀云为了这孩子跑学校、跑街道、跑教育局,落实帮教措施,孩子判了缓刑,重返课堂,后来,考上了大学。那位司长夫妇为了感谢尚秀云,每到年节,就带着儿子和礼物到尚秀云家,但每次都被她回绝。其实,尚秀云的经济并不宽裕,她每月的工资不多,其丈夫的单位不景气,每月工资更少,加上当时两个孩子上大学,需要用钱。她被评为全国法院模范,荣获奖金2000元,可她回到法院,立即把奖金全部交了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