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尖山
尖山海拔400米(军用地图标注),是襄阳岘山山脉的第二高点。岩体多为石灰岩,局部有凸显火山岩的层理结构,皱褶变形,奇形怪状,成就了千百万年 大自然的 杰作。
襄山襄水襄阳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襄阳有座山叫襄山。其实,襄山是着实存在的,并且就存在于岘山这19座山峰里。
关于襄山,乾隆版《襄阳府志》共有五处记载。其中有关襄山地理位置的记载有三处:(1)襄山,县西北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2)柳子山,县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关。《通志》云:“溪,之水源出此山,故与襄山为近也。”(3)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襄山在襄阳城西北五里处,一处向南流的水称为襄水,一处向北流的水称为檀溪。关于襄山具体位置,又有进一步解释,即檀溪水发源于柳子山,柳子山与襄山很近。
无论从史志记载的地理位置,还是从襄水的发源地来看,都证明柳子山就是现在的岘山最高峰扁山(海拔459米)。这就说明与扁山相邻的山就是襄山。
经勘察,在扁山和尖山(海拔371米)西麓有一处泉水坑,当地人俗称“活水窝子”,此水南流为襄水,北流为檀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扁山脚下还修了个水库,叫宋包水库。由此观之,襄山正是现今的尖山了。
(但是有另一说法为“‘襄山在县南五里荆楚记云水驾山而下故名曰襄’。“‘襄山......荆楚记曰水架山......’水架山,故名思义,水架在山上。即水从山上(中、里)流过。因为水架山,故水曰襄水,山曰襄山,城曰襄阳。”)
尖山锣鼓石
尖山锣鼓石 在岘山第二主峰尖山山顶之上,有一块长一米多的撬撬石。若站在石头上用脚踩动,就可以听到山内的“锣鼓”响声。过去放牛娃凡来到尖山上放牛时,都要在这里“敲锣打鼓”自娱自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神话传说
故事古迹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而《绎史》、《路史》在乾隆的《钦定四库全书》中有详细记载。
据说伏羲陨落之后葬在南郡襄阳的岘山中。世人为了纪念这位远古的伟大帝王在襄阳的紫盖山上修建了石头建的伏羲庙,庙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庙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时香火一直十分兴盛,但世风日下,战乱不断。已升天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这一切,心中痛惜,化为凡人下届点播世人。但是当时在伏羲庙的一位年轻人不仅不领情还对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气引来一阵天罡雷风,刮倒了紫盖山上的伏羲庙。从此伏羲庙又化为砂石散落山中。而庙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边群山间,并化为一座山峰,因为这座山是伏羲庙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称为匾山,后讹音为扁山。原来庙前还有石碑一座也同时飞落到南边化为一座山峰,因为此山奇险陡峭故俗称尖山。
史书记载
史引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唐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云:“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广通志》载: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钦定四库全书》、《通鉴外纪》、《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志》中亦有详细记载。
太昊与伏羲
关于太昊伏羲氏,此说始于刘歆,他用比附左传与周易爻辞的办法把伏羲与太皞说成一人,两千年间,大家全认为定论。徐旭生先生认为“太昊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实际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伏羲氏,又称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竹书纪年》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所以他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渔猎经济时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风姓,居陈(今河南淮阳),传曾以龙为官名。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等国即其后代。自刘歆把太皞、伏羲合一体后,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其列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皞伏羲氏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母曰华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迹于雷泽,生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仰观天象,制嫁娶,取牺牲以充庖厨,造书契以代结绳,画八卦,都陈(宛丘,今河南淮阳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阳”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襄阳乃伏羲)。
相关诗词
明代诗人王越,曾任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到了晚年,他结交太监汪直,汪直失宠,他也受到牵连,被剥夺一切荣誉和职务,流放湖北安陆。王越万念俱灰,几乎要自杀。后来见敕命中有从轻发落的话,这才打消了死的念头。在安陆期间,他到襄阳游览了襄山,目睹眼前景物,王越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襄阳怀古》:
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
左传铸成元凯癖,唐音刊尽浩然诗。
兴亡多少伤心事,只有襄山汉水知。
大堤上,衰败的柳树立在西下的斜阳里,习家池,掩映在秋风吹拂的禾黍中。襄阳的小儿,已经不再拦街齐唱“蹋铜蹄歌”,来来去去的游客,还在岘山上寻找着纪念羊祜大将军的堕泪碑。《左传》上记下了杜预沉碑以求身后名的癖好,《唐音》几乎把孟浩然的诗作都收了进去。天下兴亡有多少令人伤心的事,看来,只有襄山和汉水才能够知晓。
这首诗的整个调子是灰色的、伤感的。襄阳大堤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繁华欢乐的地方,但在王越眼里,却只有衰败的柳树和西下的斜阳;习家池,从来都是文人墨客饮酒寻欢的地方,但王越却没有这份雅兴,他感受到的是让人伤感的秋风。李白曾以轻松的笔调写下“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但王越却闷闷不乐地叹息“小儿不唱拦街曲”。来来往往的客人,在王越的眼中也都不快活。他们到襄阳来好像都是为了寻找堕泪碑,为古人流一把眼泪。镇南大将军杜预帮助西晋完成三国统一大业,雄心勃勃地在万山深潭沉下两通碑,希冀有朝一日有人能够把这两通碑发掘出来,记住他的功劳。这个举动在王越看来,不过就是在《左传》上留下一笔而已。元代花了十年时间编成的《唐音》,把孟浩然的诗几乎全收进去,却说“李、杜、韩诗世多全集”,不收这三大家的诗。王越慨叹,多少年,多少代,兴兴亡亡的伤心事太多了,站在襄山,俯视滔滔汉水,便觉得只有襄山和汉水才能够知晓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看来,真正称得知音的,便是襄山和汉水了。
古代许多文人到襄阳浏览后,都喜欢到宜城就宿,喝喝宜城美酒。清代诗人宋筠也不例外,他在游览襄阳后,来到宜城,写下《晚宿宜城》一诗:
襄山犹在望,鄢水又停车。
才酌宜城酒,还寻宋玉居。
放怀微醉后,适兴朗吟余。
茅店三更月,清光入牖虚。
襄山还在视线中,现在又在鄢水(今襄阳境内蛮河)边停下车来。刚刚小饮了几杯宜城美酒,便来寻访宋玉的故居。放下酒杯,趁着微醉,随着兴致吟诵诗作,这时候,三更的月亮已爬上茅店上空,一缕清晖从窗户中洒了进来。
同样的风光,不一样的心情,落到纸上,便是别样的况味。与王越相比,宋筠少了那些功名利禄的纠缠,在他笔下,游襄山,宿鄢水,酌宜城美酒,寻宋玉故居,微醉放杯,适兴吟诗,举头望明月,低头赏月光,都是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
襄阳岘山诸峰山高排名
1,扁山 459米.
2,尖山371米.
3,岘山,363米.
4,虎头山,354米.
5,大朱山,353米.
6,双背梁子(南),李家梁子,并列.347米.
8,望楚山,335米.
9,范家岭,325米.
9,双背梁子(北),318米.
10,双背梁子(中),309米.
11,百丈山(曹家山),305米.
12,黄龙山,304.5米.
13,小朱山,303米.
14,王家山(陈家寨,肖家寨,谢家山),南峰302米.
15,歪头山,297米.
16,百丈山南支,北峰285.8米.
17,火石山,241米.
18,羊祜山,224米.
19,高家垭子, 222米.
20,凤凰山,218米
21,顺安山,211米.
22,铁帽山,207米.
23,尖山坡205米.
24,摩旗山,203米.
25,馒头山,199米.
26,施家垭子,194米.
27,长岭岗(北),173米.
28,石匠山,165米.
29,真武山,长岭岗(南)并列,162米.
31,癞毒山,160米.
32,万山,琵琶山,并列151米.
34,罩山,143米.
35,谷隐山,135米.
36,郑家山,119米.
37,岘首山,117米.
38,石马岗,113米.
39,牛路岗,112米.
40,太山庙山,小黄土包,并列,107米.
42,大花岭,100米.
43,大黄土包,99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1 11:47
目录
概述
襄山襄水襄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