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西原村,始建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系仁宗(爱育)皇帝御赐所建。其敕建御旨碑文,现存于北少林寺文武职业学校院内。
寺庙简介
人所共知“南拳北腿少林棍”,南拳是南少林寺僧人根据南方人身体较小的特征和武术格斗中‘一寸短,一寸险’的特点,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北腿是北少林寺僧人根据我国北方人身体较大的特征和武术格斗‘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少林棍是嵩山少林寺僧人根据中原人身体适中的特征和经常随军作战的特点,兼顾僧人慈悲为怀的思想,而演绎出的武术流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4世、少林派第30代禅师素喜上人,亲书“北少林寺”,选派弟子德相大师回满城县筹备恢复重建“北少林寺”。为完成少林寺老一代武僧遗愿,德相大师以开办少林寺文武职业学校为基础,含辛茹苦,埋头苦干,筹备僧才,筹措资金,为重建北少林寺做准备。
2009年6月30日,河北省民宗厅正式批准北少林寺的恢复重建计划。
相关典故
元朝世祖御旨,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寺,授权统领嵩山所有寺院。福裕大师治寺有方,“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着如归市”。中外僧徒去集,众盈两千,开僧千余,演武礼佛。
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皇帝赦封他为大司空
开府仪同三司。正是这年,他派高徒来到河北省满城县,始建北少林寺。由于
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到寺内冲突,致使寺僧逃散,初建寺院毁于一旦。北少林寺第一任方丈湛丰大和尚,再到满城县,只见这里山清水秀,地杰人灵,便在这里重建北少林寺,继续讲经说法,普渡众生。那时续建的钟楼、鼓楼,殿宇一新,廊屋接连,金壁辉湟,香火兴旺,僧徒云集,施主络绎不绝,甚为鼎盛。至清雍正年间,北少林寺方丈已由高僧湛丰大和尚担当。他主持北少林寺执法如山,寺规严明,礼拜大乘,佛性真纯,倍受僧众拥戴。
当徒儿觉慧、淳刚等僧得知新任知府周新年丧尽天良,坑害黎民百姓,以捉拿“朝廷侵犯”为名,加害皇太子弘历、即后登皇位的乾隆大帝时,便重演了一出当年十三棍僧救唐皇的历史悲壮宏剧;腥风血雨,刀枪棍棒,杀败二皇子衙丁,终于救护了皇太子弘历,为清朝康乾盛世继续兴旺,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甚可惜,那个年月中的北少林寺,最终难逃历史悲剧命运,乾隆38年即公元1773年,一场大火,使北少林化为灰烬,僧无踪影,只留残碑一块在世。
得名由来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
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将军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縠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后,李世民派特使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皆受到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縠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683年),达摩禅派重要领袖法如禅师驻锡少林寺,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禅师如慧安、元珪、灵运、同光等,皆驻锡于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师(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修禅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774—850年)于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禅多年,公元830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谥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是进入宋朝(十世纪)以后,少林寺开始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禅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兴盛时期
蒙古族建立后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少林寺一个最辉煌的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雪庭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崛起和体系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战争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地位。
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起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猷《
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殳《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
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修扩建
清军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禅,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以来,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文化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先后恢复禅堂,每年举行精进禅七。收集整理古籍善本,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整理出版《
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华武藏》等多部著作。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2009年6月30日,河北省民宗厅发布《省民族宗教事务厅(2009)98号文件》,正式批准恢复重建
河北满城北少林寺。现任住持
释德相、书记
释德政禅师、知客释德林。
北少林寺前期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102.38亩,建设面积18000平方米,山门前两座汉白玉牌楼巍然耸立,两座三米高的雄师威猛守候在大门两旁,山门是北少林寺的特色,具有元代的风格,一座古朴典雅宏伟状观的北少林寺展示在了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