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彭德怀
1986年马秉煜执导的电影
《少年彭德怀》是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的儿童片,由马秉煜执导,丁隆炎编剧,富大龙、李海浪主演,于1986年6月公映。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晚清末年湖南湘潭的一个山村——开国元帅彭德怀的家乡。私塾学堂里,一群小学生正在背《三字经》,小得华(即彭德怀)看不惯教书先生的那副凶相,一个字也不肯背。他不小心撞翻了练字的沙盘,被先生责打也不求饶。
进学堂半年多了,他始终不愿说话,这下可气坏了爸爸。为了供得华读书。爸爸拖着病身子去干撑船、背盐的重活,儿子却有这么一副倔脾气,难怪他着急。其实,得华很聪明,连大班同学的书也能背。先生看他聪明,不再生他的气,还主动送他“文房四宝”,得华不要,先生说他“不食嗟来之食”,有出息。爸爸为了给他买上“文房四宝”,又带病去背盐,不慎摔倒,从此卧病不起,家里生活更穷困了。
得华的爷爷早年参加过太平军,至今还保留一把大刀;小得华愿意听他讲故事,求他教自己练功习武。
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当卖一空。小得华不能再念书了,上山砍柴赚几文钱养家。更为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得华妈妈身上有孕,还要到山上挖野菜,一头栽倒在荒郊野外,离开了人世。从此,得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爷爷因为上了年纪,已经不能干活了,他怕死后给彭家带来经济负担,决定外出讨饭,宁愿客死异乡,临行前把刀留给了得华,不辞而别。
村子里的大财主陈大善人过生日要百姓们祝寿,还假惺惺地给穷人施舍点米。得华和弟弟来领米,就是不愿说祝寿的话。狗腿子秦大暴牙辱骂得华,得华宁肯不要米也不低头。得华八舅是个吹鼓手,为村里办红白喜事,日子过得去,可是膝下无女儿,想收得华为徒,得华却说什么也不当吹鼓手。他还是以砍柴为生,有时把当天卖不掉的柴存放在舅舅家,但从来不吃舅舅家一口饭。
得华给刘大爹家放牛,总算有口饭吃了,又能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有一次他们在山上割草,没想到秦大暴牙竟让孩子们每人交一把草给他,献少了就挨打。得华忍无可忍,凭自己一身武功狠狠地惩罚了这个地主狗腿子。
得华不敢在村里呆了,和伙伴罗满到附近的煤窑当苦工。该发工钱的时候,煤窑总管竟把工人血汗钱拐跑了。愤怒的工人烧毁了煤窑,得华、罗满又回到村里。
罗满为了接济穷人,偷了大财主的粮食,被秦大暴牙打得半死,得华闻讯后提刀冲进财主院,去救罗满,但罗满不幸死了,得华怒火中烧,用大刀砸开了地主粮仓,穷乡亲们一起涌进地主大院抢粮食。
15岁的得华被悬赏通缉,从此,他远离家乡,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于蓝领导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准备投拍《少年彭德怀》时,有人提出丁隆炎的剧本是根据彭总后来的伟大业绩而写的彭总的少年时代,不是真实的生活。其实,丁隆炎为撰写彭德怀回忆录,曾从档案馆和彭德怀家乡亲属中调查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其中就有许多彭德怀少年时代的动人故事,他是据此创作了《少年彭德怀》的剧本。因此,儿影厂的艺委会没有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坚持拍摄该片。
演员选择
小得华的扮演者富大龙的父母支援“三线”,他出生于甘肃天水,拍《少年彭德怀》的时候刚刚回到北京不久,所以他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总是融入不到周围同学的生活当中去。他那种孤独而倔强的状态恰恰符合了导演对人物性格的要求。
影片评价
该片塑造的彭德怀形象不落俗套,将少年彭德怀独特的性格展现与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个性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章柏青评)
该片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影片真实感强,叩人心扉。年长的观众看后很容易联想起彭德怀元帅坚持真理的伟大品质,这种品质在片中少年彭德怀身上可以找到一些影子,观众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年幼的观众则会为小主人公的形象而感动,而吸引,幼小的心灵从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影片内格深沉朴实,艺术处理含蓄练达,感染力强,较之儿影厂以往的几部影片更臻成熟。(《电影评介》评)
该片刻画了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小主人公形象,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朴实深沉。小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富大龙扮演的童年彭得华朴素、真挚、亲切、感人。化妆师成功地完成了化妆造型工作,使人物富有历史感与性格特色,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第二届“童牛奖”评委会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2:28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