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窝村,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处于东经113°57′53.0″,北纬37°57′12.1″,村域面积4.12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小龙窝村有碑记载已有900年历史,村庄始建于隋唐,兴于宋明。
明代起,外迁,已知迁出的游子,有的另建村庄,也有的形成大户遍及晋冀豫多地,村内龙窝寺名声遐迩,摩崖石刻菩萨龛造像可追溯至隋唐,历代名人墨客多有文墨流于寺内。
清时,井陉县搞三川、九岭、十八峪、七十二个对子村,为了凑数,将核桃园村村东一个自然村(隶属于核桃园村)命名为大龙窝,原龙窝村命名为小龙窝。
解放后,隶属城关区长生口公社(板桥公社),撤区并乡后归天长镇管辖。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小龙窝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
天长镇,处于东经113°57′53.0″,北纬37°57′12.1″,海拔441米。距县城24千米,距镇中心8千米,小龙窝村域面积4.12平方千米,村落占地面积约60.7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5.59公顷。
植被
小龙窝村方圆4平方千米四周环山,山坡上的原始灌木林丛,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气候
小龙窝位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
大陆性季风气候。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小龙窝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村落因山构筑、随形生变,建筑藉山势之律使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势假建筑之韵彰显龙脉之气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方圆4平方千米四周环山。九条山脉延伸于村,势如群龙簇拥。古人云“别有洞天、福地龙窝”。
空间布局
小龙窝村村落布局,因山构筑,依势生变,错落有致,古朴素雅,院落毗连,街巷互通;村庄以层楼叠院、曲巷斜径为趣,以举架楼阁、碹石窑居为奇,石楼、石窑、石门柱、石巷、石道、石院面构成了不卑不亢,不陋不华的古村特色风貌。
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因山构筑,随行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建筑籍山势之律,使空间结构立体化,山势假建筑之韵,彰寻龙脉气脉,达天人合—的境界。小龙窝村不同层次和参差不同的建筑,组成了一个个非几何的空间序列,使建筑空间有开有合,视野有大有小,视点有高有低,视角有仰有俯,视景分隔而又有联系,调和对比变化统一,形成不同的节奏感,激发不同的审美情趣。所有街巷通过曲折、坡度、宽窄、植物等变化给人以丰富的方向感和导向性。
建筑特色
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素雅是小龙窝村建筑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北方民居文化的内涵。墙体材料以石材为主,这种建筑一层均为石拱结构,二屋为砖木或砖石结构,二层建筑主要采用叠梁式木构架支撑。
经济社会
人口
2010年,小龙窝村共200户,702人。其中传统村落原住居民300人。
经济
小龙窝村以农业为主,耕地较少,主要从事林果种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其余村民主要以运输、林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为0.8万元。
主要景点
综述
小龙窝村有较完整的明清古院落45座,房屋800余间,公布认定的历史建筑155处,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完整。典型院落有田字院、品字院、吕字院、尚武院等;保存完整的有观音庙、三官庙、娘娘庙、戏楼、宗祠等公共历史建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古树、古井、古碾磨构成了传统村落主要的物质文化遗存。龙窝传奇,名流诗赋,古村遗风,韩信假粮台、抗战石人洼,龙窝伏击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名村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村西龙窝寺为典型的摩崖石窟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龙窝寺遗址
龙窝寺石窟是古龙窝寺遗址上仅有的遗存,石窟雕凿在六至十米高的石崖之上,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众石窟上方有人字形屋顶和房檩插窝痕迹。刀削石壁上风化雨蚀严重,石苔片片,是古老的象征,因而吸引着国道(秦皇古驿道)上过往车辆和行人好奇地眼球,经常有人驻足观望。
槐岭尚武院
槐岭尚武院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村内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因村内居民先祖尚武而得名。此院为“吕”字形二进式四合院,前后两院分别与两巷互通。前院厢房为碹石窑居,二进门屋为2层砖木楼屋,面阔5间,通高6米,为青瓦坡顶,垂花门楼朴素雅致,砖雕细腻大方;内院正房面阔3间,通高5米;厢房为碴石窑居,平屋顶,门洞、门柱、券脸、龙口较为精美。
戏楼
戏楼建于明代,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主台面阔9米,进深4米,后台面阔5.8米,进深2.8米。戏台基座、墙体由料石砌筑,屋顶为筒瓦硬山双坡顶,结构为木质举架承重结构。其与樊氏宗祠相对而建,中间为开阔的广场,是历代村民的娱乐中心。
观音庙
观音庙建于明代,位于穿村公路旁边,紧临双龙桥,面阔3间,为硬山布瓦顶,规模虽小,却香火不断。
樊氏宗祠
樊氏宗祠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50平方米,面阔3间,宽9米,进深4米,为青石基座、石木结构、硬山青瓦坡屋顶。小龙窝村以樊姓为主,每年春节樊家人都要来樊氏宗祠祭拜先祖。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龙窝来历之说有二。
说法之一:“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龙窝村由此得名,后龙窝村又分为大、小龙窝两村。
说法之二:小龙窝村周围群山环绕,从山势走向上看,极似九龙簇拥之地,因而山得名“龙山”,村得名“龙窝”。
传统民俗
小龙窝村过春节一般自腊月二十开始,在外人员多半在
腊月二十三就赶回家来。多年来井陉县时行“三八集”(每月逢三逢八日赶集)。开始置办年货,糖瓜必买,专供灶王(也叫皂王),买红、绿、蓝、黄、紫五色纸,请香,请天地、土地、财神、灶王(为尊重神灵不能叫做“买”只能叫做“请”)。自腊月二十三开始清扫房屋,粉刷墙壁,寓意扫除一年的污秽,用糖瓜(粘糖)涂抹在旧灶王的嘴上然后会同三张黄表烧掉,磕头祷告恳求娘娘上天多言人间好事,来年多降吉祥,祷告罢再将新请的灶王张贴于灶神台之上。二十四、二十五开始生豆芽、做豆腐,大磨推、小磨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二十六、二十七蒸年糕,蒸豆渣窝窝、团子,人口多的家庭蒸几簸箩,用小缸装、大瓮盛,以防止干裂(准备正月十五以前所需的干粮)。二十七、二十八杀猪宰羊,换洗破旧衣服,清扫门口街巷,街巷村口用柏枝、木杆绑扎牌坊。儿童青年登山爬树砍摘柏枝,准备大年初一的五更黎明时分点燃柏枝除邪避灾。成年人安装秋千。二十九糊灯笼,贴对联,迎除夕,家家户户蒸供品(又叫做供鲜)、炸供品、摆供放“祖子”(祖宗名位),焚香点蜡。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延续,也是欢乐喜庆的节日,自正月十二开始,妇女们便又忙着做豆腐、蒸年糕、蒸馍馍,置备十五期间的干粮。
小龙窝村人过清明节和夏历十月初一,更显重视。主要是上坟扫墓,即便在外游子也要尽量赶回故乡上坟扫墓,祭拜先故,修坟树碑,寻根访祖,乘机探望亲友。
龙窝的妇女自青少年开始就必须学会针线活,衣帽鞋袜全部都会制作。尤其是每日登山的布鞋,除繁重的针线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推碾捣磨,“捣”即用石臼石碓捣米捣面,这种原始又古老的加工方法难于考究,但小龙窝村如今还遗存有十多个石臼。不知何年有了碾磨才取而代之。现代人看来为稀罕之物的碾磨,小龙窝尚有将近三十台。而且台台有主有户,原来三、五家就有一台,二十世纪七十五年小龙窝村通上电以后便有了电磨,石碾石磨才渐渐退伍,此时妇女才算真正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荣誉称号
2008年,小龙窝村入选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小龙窝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4年,小龙窝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旅游信息
交通
小龙窝地处井陉县城西南20千米,开车从石太高速到娘子关出口下,从307国道往山西方向可到。
导览
村内大致浏览路线为:入村——明清古居——槐岭尚武院——礓石+察顶大院——龙窝石窟——藏龙飞渡——樊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