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小麦病害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
病原特征
条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glumarum (Schm.) Eriks. et Henn.),叶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rubigo- veratritici (Eriks.) Carleton)和秆锈病病原菌为(Puccinia graministritici Eriks. et Henn.)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小生子(小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等五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在小麦上寄生的时期内,仅以夏孢子和冬孢子两种形态出现。其他形态的孢子,则在转主寄生过程中出现。
条锈病病原菌萌发侵入适温为9-13℃,发育适温为17-20℃,湿度不低于80%。夏孢子单胞,圆球形,淡黄色,表面有细小刺突,大小为(32-40)微米×(22-29)微米冬孢子棍棒状,双胞,茶褐色,大小为(36-68)微米×(12-20)微米。
叶锈病病原菌萌发侵入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夏孢子单胞,圆球形,浅褐色,表面有细小刺突,大小为(18-26)微米×(16-22)微米。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大小为(30-50)微米×(15-20)微米。
秆锈病菌萌发侵入适温为18-22℃,发育适温为20-25℃,湿度不低于80%。夏孢子单胞,椭圆形,橙黄色,大小为(17-45)微米×(14-22)微米,表面有细小刺突。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深褐色,大小为(35-65)微米×(11-22)微米。
为害症状
小麦锈病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三种,它们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这三种病害均会导致小麦的叶秆、叶鞘、叶片等处在早期出现大片黄斑,随后黄斑会随着生长而连接成片,形成铁锈色的粉疮,也就是夏孢子聚集的表现,当病害进入后期会在这些位置出现黑色的斑疮,这是冬孢子聚集的表现。当小麦植株出现锈病以后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会降低光合作用,还会使小麦植株的水分大量流失,降低籽粒的饱满度和灌浆,使小麦叶片早衰,进而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
不同点:秆锈病的特点是病斑大,叶锈病的特点是病斑散乱,条锈病的特点是病斑成行分布。叶锈病和条锈病对小麦叶片的为害最大,叶锈病的夏孢子的聚集方式为中等规模,呈现出黄褐色、圆形、少许的叶片表皮破裂,在叶片上不规则分布;条锈病的夏孢子的聚集方式为小型规模,呈现鲜黄色、椭圆形、少许的叶片表皮破裂,在叶片上的排列方式为虚线状。秆锈病对叶鞘以及茎秆的为害最大,夏孢子的聚集方式为大型规模,呈深褐色、椭圆形,通常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大的病斑,在茎秆上的分布较为散乱,病斑周围的表现以翻卷破裂为主。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和菌丝体)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越夏病菌可以使秋苗发病。开春后,越冬病菌(夏孢子)直接侵害小麦,或者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使该地区小麦发病。以后,病菌在病麦上不断繁殖,多次侵害小麦。
流行规律
条锈病
条锈病的病菌喜寒不喜热,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西南高海拔地区在越夏时是条锈病的高发期。这些地区的条锈病夏孢子会在风的影响下进入小麦的种植区,从而成为小麦条锈病的主要感染源。当小麦感染这种病害以后会在越冬之后再次产生夏孢子,再次随风扩散并感染新的麦苗。一般条锈病的感染条件有以下4个方面:①有容易感染这种病害小麦品种;②存在越冬的小麦感染条锈病病菌;③3月和4月的降水量较大;④入春气温快速回升。
叶锈病
叶锈病在中国大部分小麦种植区都可存在,而且会在越夏之后成为主要感染源。小麦感染这种病害以后,会随着越冬之后气温的逐渐提升而产生夏孢子,夏孢子会随风扩散而感染更多麦苗,如果处在15-20 ℃的适宜条件下,叶锈病将出现大范围流行。叶锈病的起因有以下4点:①越冬的叶锈病病菌量过多;②入春之后气温回升快;③降水量多;④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比较低。
秆锈病
夏孢子是导致小麦秆锈病的主要原因,当温度在3-31 ℃时小麦可感染秆锈病,当温度在18-22 ℃时小麦感染秆锈病的概率最高。小麦秆锈病在中国可在南方主要越冬区不间断发生,然后在风的影响下由南方的冬麦区向北方扩散,对北方的小麦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大部分小麦秆锈病的病菌都来自其他地区,除此以外,种植对秆锈病抵抗力低的小麦品种、气温高、降水量多也是小麦秆锈病的诱因。
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防控策略从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防治小麦锈病不仅要严密监测病害的发生信息,还要做到科学种植、科学使用药剂,另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病害的防治方法,为小麦产量提供保障。
病情预报
主要根据发病地域异地菌源量、该地区病害流行关键因素如品种布局,结合当地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发生程度和时期。以条锈病为例,冬前预报冬季12月份为止,大面积调查秋苗发病情况。如秋苗发病面积大、病情重于常年,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气象预报冬季气温偏高,翌年春季3-5月份降水偏多,即可预报春季有中度或以上程度流行的可能。春季中短期预报在越冬复苏后,实查大面积上的越冬菌量,结合春季降水量预报,进行中短期预报。如越冬菌量大,春雨又多,将大流行。或越冬菌量很小,则除非气候条件特别利于流行(如早春升温早,从早春起春雨持续多),一般不会流行。据初步研究,一般早春1个月的雨量超过40毫米,即基本上可满足条锈病的流行。在不同菌量和不同雨露条件组合下,可出现不同程度流行。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9 16:15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