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原本为“
小资产阶级”的简称,“小资女”特指追求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的女子。她们大多为都市白领,经济独立,生活悠闲,又与“
中产阶级”相差一定距离。“小资女”一般有以下特征:有一些资历,有一些钱,有一些茫然。这就注定了她们有一点张扬,有一点味道,还有一点点自恋。提到“小资女”的生活方式,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样多好,就算是为自己过一生,总比为别人而活好!
所谓“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金钱作为强大的后盾支撑,之后的所谓符号都是废话。但值得注意的是,“
小资女人”的金钱后盾也分两种,一种是亦舒说的“自己赚钱买花戴”,一种则是有男人在背后提供
长期饭票。无论怎样,有钱才是“小资女人”的大前提。
“小资女人”之所以让人觉得神秘,让人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探索欲求,并不是因为她们拥有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式的猖狂,也不是她们发出的“世上本没有路”式的哲学式的自我拷问,而是一种“独自徘徊,寂寥又悠长”的“雨巷”式的孤独。
这种孤独跟寂寞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来源与
灵魂的感受,这是一种源于希望遇上一个同样徘徊寂寥的异性的渴望,这是一种随着跟年龄、跟魅力成正比增长的孤独。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那时的女人们,老照片里占多数的烫发
旗袍可谓经典装扮,但也不乏穿中国式长统纱袜、中西结合式七分
百褶裙,戴分不清哪一路的头帕或法式
贝雷帽的奇异另类。
将这些关系换算到今天,就是说“小资女人”绝对不可能把自己往另类的路上打扮自己。你没有看到过一个所谓的“小资女人”穿着五颜六色的吊带坐在
星巴克里喝咖啡吧?
“小资女”都要会讲外语,这一点上,过去与现在有惊人的一致。就像《蛋白质女孩》里的张宝那样,关键时刻只讲外语不讲中文,比如写情书或与爱人吵架时,以显曾在国外留学的实力。另类的做法是中西合璧,在说中文的时候,将一些人人都知道的时髦词换说成英文或法文,不过大多数时候还是英文。也有一些“小资女人”的领军人物开始不屑于说英文了,偶尔来句
日文或法文才能彰显自己的不同。至少精通英语,通晓日语、法语、德语等更好。要有TOEFL,
GRE,雅思等有效分数。
“小资女人”都有阅读习惯,钟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或者阴雨缠绵的雨天拿着本小说坐在咖啡吧细细品茗。不同时期的“小资女人”有着她们不同的代表读物。比如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玩偶之家》,五六十年代的《
牛虻》,七八十年代的《飘》,八九十年代的《廊桥遗梦》,当代的《都别废话》当然“三毛”“
张爱玲”更是“小资女人”一直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