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灯芯草
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
小花灯芯草(学名:Juncus articulatus L.)是灯芯草科、灯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横走,黄色,具细密褐黄色的须根。茎密丛生,直立,圆柱形,绿色。叶基生和茎生,短于茎;低出叶少,鞘状,顶端有短突起,边缘膜质,黄褐色;基生叶1-2枚;叶鞘基部红褐色至褐色;茎生叶1-2(-4)枚;叶片扁圆筒形,顶端渐尖呈钻状,具有明显的横隔,绿色;叶鞘松弛抱茎,边缘膜质;叶耳明显,较窄。花序由5-30个头状花序组成,排列成顶生复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常2-5个,具长短不等的花序梗;头状花序半球形至近圆球形,有5-10(-15)朵花。蒴果三棱状长卵形,超出花被片,顶端具极短尖头,1室,成熟深褐色,光亮。种子卵圆形,一端具短尖,黄褐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15-40(-6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走,黄色,具细密褐黄色的须根。茎密丛生,直立,圆柱形,直径0.8-1.5毫米,绿色,表面有纵条纹。叶基生和茎生,短于茎;低出叶少,鞘状,长1-3厘米,顶端有短突起,边缘膜质,黄褐色;基生叶1-2枚;叶鞘基部红褐色至褐色;茎生叶1-2(-4)枚;叶片扁圆筒形,长2.5-6(-10)厘米,宽0.8-1.4毫米,顶端渐尖呈钻状,具有明显的横隔,绿色;叶鞘松弛抱茎,长0.8-3.5厘米,边缘膜质;叶耳明显,较窄。
花序由5-30个头状花序组成,排列成顶生复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常2-5个,具长短不等的花序梗,上端2-3回分枝,向两侧伸展;头状花序半球形至近圆球形,直径6-8毫米,有5-10(-15)朵花;叶状总苞片1枚,长1.5-5厘米,鞘部较宽,上部细线形,具横隔,绿色,通常短于花序;苞片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5-3毫米,锐尖,黄色,背部中央有1脉;花被片披针形,等长,长2.5-3毫米,顶端尖,背面通常有3脉,具较宽的膜质边缘,幼时黄绿色,晚期变淡红褐色;雄蕊6枚,长约为花被片的1/2;花药长圆形,黄色,长0.7-1毫米;花丝长0.7-0.9毫米;花柱极短,圆柱形;柱头3分叉,线形,较长。蒴果三棱状长卵形,长3-3.5毫米,超出花被片,顶端具极短尖头,1室,成熟深褐色,光亮。种子卵圆形,长 0.5-0.7毫米,一端具短尖,黄褐色,表面具纵条纹及细横纹。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3680米的草甸、沙滩、河边、沟边湿地。
小花灯芯草是一种湿生根茎—疏丛型下繁牧草,沼泽化草甸的常见种、伴生种或优势种。常生于平原绿洲及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泉水边及河岸边沼泽地,对土壤要求较严,不耐盐碱。在天山北坡东段的沼泽化草甸草场中,作为优势种常与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藨草(Scirpus sp.)以及其它小杂类草构成群落,草层高约20-40厘米,总盖度为75-80%;小花灯芯草在其它地区也常以主要伴生种、常见种或优势种出现在沼泽化草甸草场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蒙古国、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伊朗、南亚、欧洲、北美。
中国分布:新疆(富蕴、阿勒泰、布尔津、奇台、乌鲁木齐、玛纳斯、石河子、奎屯、乌苏、精河、塔城、裕民、博乐、温泉、伊宁、新源、哈密、吐鲁番、托克逊、和静、库尔勒、疏附、英吉沙、莎车、叶城、策勒)。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生长习性
小花灯芯草由于受生境条件的限制,生育期在中国南北疆差异很大,通常4月萌发,5-6月抽穗,7月开花,8-9月结实。果实成熟后全株不立即枯黄,能从根茎上发出新的营养枝,直到停止生长。
主要价值
小花灯芯草叶量丰富,草质一般,饲用价值偏低,牛乐食,马、羊采食;秋季枯黄后适口性下降,仅牛、马采食,羊不甚采食;调制干草后,适口性多有提高,属低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小花灯芯草 Juncus articulat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6: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