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腺蛙(学名:Glandirana minima)是蛙科、腺蛙属的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圆而大;犁骨齿两小团;舌后端有缺刻。前肢较短;指长而略扁,末端略膨大;指间无蹼;内掌突大而扁平,外掌突较小。后肢中等长;趾间半蹼或1/3蹼;内蹠突较大,椭圆形;外蹠突小而圆。皮下满布颗粒腺体,胸侧和腹后腺体密集。背面皮肤粗糙;背部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口角后方有2-3个颌腺;颞褶不显;有内、外跗褶。腹面皮肤光滑,胸侧和股后下方及肛周围有扁平疣状腺体,且密集。生活时,背面黄褐色;体背后部及体侧常有少量黑斑,颌腺黄色;前肢浅黄褐色。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渐转为浅灰色,或均为浅灰色;股、胫腹面浅灰色,散有深色细斑。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27毫米,雌蛙体长29毫米左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面有长的深凹;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
鼓膜圆而大,在眼后下方,略小于眼径;
犁骨齿两小团;舌后端有缺刻。
前肢较短,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长而略扁,末端略膨大;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略短于第四指;指间无蹼,第二、第三指指侧具缘膜或不明显;关节下瘤明显,第二、第三指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大而扁平,外掌突较小,椭圆形。后肢中等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缘,左、右跟部相遇;胫长略小于体长之半;趾略扁,末端略膨大成吸盘,大多数趾腹侧具沟;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半蹼或1/3蹼,第四趾蹼近达第二关节下瘤,趾侧的无蹼部位缘膜明显,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外侧蹠间蹼不发达;内蹠突较大,椭圆形;外蹠突小而圆。
背面皮肤粗糙,液浸标本全身背面及体侧密布白色小颗粒状腺体;背部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后背部及体侧者较宽短,有的较大,近椭圆形,胫部背面也有数行斜行或纵行的短肤棱;口角后方有2-3个颌腺;颞褶不显;有内、外跗褶。腹面皮肤光滑,胸侧和股后下方及肛周围有扁平疣状腺体,且密集。
生活时,背面黄褐色,少数个体从头后至肛有一条浅色脊线;体背后部及体侧常有少量黑斑,颌腺黄色;前肢浅黄褐色,内侧缘有点状黑斑;前臂背面常有黑横纹2-3条;后肢茶褐色,股后有不规则的黑斑;股、胫部背面有黑横纹4-5条,附、瞧、趾背面均有黑横纹。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渐转为浅灰色,或均为浅灰色,上有许多深色细小斑点;股、胫腹面浅灰色,散有深色细斑。液浸标本深色斑纹清晰。
雄蛙第一指内侧
婚垫不明显,在解剖镜下可见其上密布浅色细刺;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无肩腺,无肱腺,背侧有雄性线。
卵径1.2-1.3毫米;
动物极黑棕色,
植物极乳白色;卵粒外包两层胶膜。
第28-30期蝌蚪全长平均26.9毫米,头体长约9.7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7.3%。体形较细长。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灰棕色,腹面及尾鳍色浅。周身皮下密布透明(液浸后为白色)的圆球状小颗粒,体背两侧各有2-6个较大的颗粒排成一纵行,经切片观察,属于颗粒状腺体。一个后肢长1.5毫米者(第39期),头体长10毫米,尾长17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7倍;另一个时足长为3.2毫米者,头体长12毫米,尾长22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倍。尾肌较发达,尾鳍较平直,尾末端钝尖。吻钝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开口于体左侧,无游离管;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右侧。口位于头部前下方;上唇两侧各有一排乳突,下唇中央乳突一排,两侧的乳突双排;乳突上面有黑斑;角质颌发达。
生活习性
小腺蛙栖息于海拔110-550米丘陵地区的小水坑、沼泽水沟或梯田边的草丛中。在繁殖季节里,雄蛙常蹲于水沟或水坑边的水草上或草丛中鸣叫,鸣声如“gi!ga、ga、ga、ga……”,开始为单音节,以后短促连续数声乃至十多声。
分布范围
小腺蛙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福建(福清、福州、长乐、永泰)。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为6-9月。卵产于静水坑里,成片漂浮于水面或黏附于水草上,一次产卵221-318粒。一只雌蛙每年可产卵2次。受精卵在水温25-29℃下,经过80小时左右,发育至鳃血循环期,即大部分孵化成小蝌蚪。6-7月产卵孵出的蝌蚪于同年9月间开始变态;8-9月产的卵,以蝌蚪越冬,翌年春季变态;变态至性成熟约1年时间。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二级。
截至2012年,小腺蛙分布区较窄,栖息地外裂和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极少。
主要价值
小腺蛙仅见于中国福建省东部地区,其形态特征与其他科动物迥然有别,是单属单种,在蛙科属间分类演化研究中具有较大意义。该娃栖息于稻田附近和丘陵地区,对林农害虫也有防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