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激烈的时期,在某个静谧的美国小镇中,人们都叫一个8岁的孩子“小男孩”(
雅各布·萨尔瓦蒂饰)。他始终长不高,但又不是侏儒症,医生半是无奈半是安慰地给他起了这个绰号。他被同龄人欺负,父亲是他唯一的朋友。战争迫近,由于小男孩的哥哥是扁平足,所以父亲必须去参军。小男孩从此孤独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父亲能早日回家。有一天,他偶尔听到神父说起,只要怀有种子那么大小的信念,就能移动大山,达成愿望。这句布道的话语,让小男孩陷入了魔障,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让父亲回到身旁。神父看到这一切,想帮他,就为他列出了一个行善的单子,包括为流浪汉提供居所、探望病人等等,告诉他都做到了,就能实现愿望。小镇中,居住着一位移民了数十年的日裔侨民桥本。因为战争的关系,小镇上的美国人都把这位桥本看作仇人。神父看到这一切,特意为小男孩的行善单加了一条,“和桥本做朋友”。这个内向的孩子开始怀着信念,挑战自我,暂时跨越心理的屏障,说服自己与这个“敌人”成为朋友,以达成更终极的目标。
雅各布·萨尔瓦提把身高一米多的小男孩演出了两米八的气场,小小年纪演技爆赞的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他举手投足间,一点不输周围的成人演员,把角色演绎得时而可怜时而可爱。该片是一部适合全家人观看的鸡汤温情片,强调了信念、希望和爱的主题。随着故事展开,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也慢慢浮现出来,包括逆境成长中如何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如何拥有移山的信念、直面内心恐惧的勇气,也揭示了恃强凌弱和种族歧视的丑恶,表达了原谅的美好,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从孩童的视角去诠释战争,以小见大,这是难得之处。但故事设置太中规中矩,和很多温情励志片没太大区别。情节中有很多巧合和夸张的成分,甚至神奇得让人哭笑不得。但是,这就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环球银幕》评)
该片故事简洁新奇明了,巧合性的、套路性的剪辑随处可见,乍看之下是一部套路化的亲情作品,但导演却反过来利用了观众对于套路的认知错觉,呈现了一种电影独有的认知体验。全片使用镁光镜头,制造出如同梦幻般的美国20世纪40年代小镇画卷,穿梭于其中的战争、家庭、民族、友爱、信仰的思考,更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导演对于套路与都合的反向运用令人拍案叫绝,将一个普通平庸的故事,略作转换,配合电影的视角局限,混淆了共时性和因果性,将小男孩的努力极度放大,造成人们的认知错觉,并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真善美的存在。(《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