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小涧镇位于县城西北十三公里处(北纬33度22分,东经116 度28分 ),属
涡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粮袋,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11万亩,人口6万,是蒙城县三大中心镇之一(副县级)。系宋朝女英雄刘金定故里,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优秀旅游乡镇,亳州市第二届文明乡镇。本地开发有近3000年历史,小涧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辖14个村和社区,178个自然庄,272个村民小组。本地邮编:233527
地理环境
小涧地处淮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芋、棉花等。流经本镇的涡河总长16千米,航运发达,水产丰富,境内多山,且山石资源丰富。小涧久负盛名的土特产有狼山陶器、狼山药材、狼山秋黄瓜、沙滩水萝卜、红心红芋、西瓜、 金丝瓜(绞瓜)、烟草、蜈蚣、黄花菜、黄桃、黄花梨、黄皮洋葱等。
人文地理
小涧镇形似粮袋,南靠涡河,北依淝河,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境内自北向南有窑山、土山、狼山(又名灵山)、
双锁山(又名齐山)、黄柏山、尖山等六座山丘,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为蒙城乃至亳州所独有。她东临坛城, 南接漆园,西面隔涡河与岳坊、田桥两镇相望,北靠涡阳曹市、单集林场。境内从蒙小柏油路可直通县城,仅为10多分钟车程,南面涡河自古为黄金水道,水运繁忙,因此,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小涧涡河大桥已开通,从淮北可直通阜阳、亳州。
风景名胜
小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垂惠聚建于此, 秦末陈胜义军退于此,西晋豫章王端建行台于此, 宋朝巾帼英雄刘金定树“保家护乡”大旗于此,宋民族英雄岳飞大败金兵于此, 元末朱元璋义军活动于此,清末捻军血战于此, 新四军侦察科长罗会廉牺牲于此。
小涧镇建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优美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小涧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杰出的人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人文趣事和名胜古迹,全县3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涧独占八处。双锁山刘金定饮马泉、高琼墓、汉墓、
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赋予小涧镇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自然和人文优势为全县乃至全市各乡镇所仅有,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
为了表达对英雄先贤的景仰,激励后人继承先贤遗志,发扬先贤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当地政府13年初在双锁山下开辟了金定广场。13年5月18日,巾帼英雄刘金定塑像亦在该广场落成开幕,该塑像由社会爱心人士出资近80万元雕刻,高5米,重50吨,为一级汉白玉质地,生动再现了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主要山丘
小涧集镇为群山环抱,涡水曲绕,镇境内大小7座山丘,均各有历史故事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当地民间流传已久的“杨二郎担山撵太阳”故事,就涉及此地的山水。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0个太阳,大地被烤得灼热,万物无法生存。玉帝急派二郎神到人间降服。二郎神领旨,先后4次担着8座大山,追到天际,将8个太阳压在山下。二郎神欲继续追赶逃跑的两个太阳,但附近只有1大2小三座山,为轻重相配,只得把两座小山合并在后头,担起三山继续追赶,终将两个太阳压在前后山之下。
随即,
二郎神稍作休息,挥汗如雨,汗水淌成一条沟,又脱下两只鞋,倒掉鞋内土,此时压在后山之下的太阳,因山小,趁其不备,挣脱逃走。二郎神急忙四下寻找,忽听蚯蚓喊,在这草丛里,太阳慌忙又躲到附近的马齿苋下,二郎神到处寻找不见。
玉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生灵还要靠太阳才能生存,怎能一个不留,于是就留下一个太阳,为天下生灵万物服务。后来二郎神的扁担化作扁担山(今齐山),所担之山,前为狼山,后为黄伯山和尖山,两只鞋倒掉的土,分别为土山和月牙山。蚯蚓因告发太阳,终日在地下,不敢见光。马齿苋救太阳有功,即使拔掉在太阳下暴晒几日也不死。
狼山(又名灵山)--海拔87米,为群山之首,亦为蒙城至高点。古代林木参天,是豺狼出没之所,故名。 由于独特的土质和自然条件,盛产药材,特别是“
金头蜈蚣”一向与“蒙蝉蜕”齐名。 此外,狼山陶器、狼山秋黄瓜等特产闻名四方。闻名皖北大地的九鼎灵山寺即坐落在此山顶。
双锁山(又名齐山)--双峰并峙,北高75.6米,南高73米, 中高40米,形如驼背,故名驼腰山、双锁山,又名齐山。 南临涡河,北接狼山,为古道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之西南为镇政府所在地,东北为古红城。五代时期女英雄刘金定据守此山, 树“保家护乡”大旗,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1983年春, 在南峰“刘金定饮马泉”旁建“双锁山烈士陵园”。
黄柏山--海拔40米。相传隐士黄柏阳隐居于此,故名。 1977年,建蒙城地震台于此,现为国家级标准地震观测台站之一。2000年,小涧镇党委、政府引进外资,利用该荒山建立开发了“黄柏山灵安公墓”,现已建成对外开放。
尖山--海拔48米。山顶有太山奶奶庙,房舍十间,已圯。 现驻有某部雷达部队,建有雷达站。满山松柏,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主要景点
刘金定饮马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南峰。 泉水清碧透明,甘甜爽口,饮之沁人心脾。一池碧水,取之不竭, 四季不枯,宛若万绿丛中的一颗明珠。相传当年刘金定屯兵于此, 为饮战马,率兵凿成,故名“刘金定饮马泉”。1983年,小涧人民在泉旁建碑,以此纪念红马金刀、驰骋沙场的女英雄。
高琼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南麓。 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原为石砌,树木参天,石碑林立,但历经沧桑, 现仅存高出平地三米之土岭。高琼,燕人,刘金定丈夫。宋太祖擢御龙直指挥史,死后封为卫国武烈王,葬双锁山西南麓。
九鼎灵山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狼山顶峰。 唐朝时,曾于山南麓建昭明寺(又名当阳寺),僧人及好事者为招揽香客, 编造山神灵验,以至善男信女、求神问卦者络绎不绝。清道光年间在顶峰建九顶灵山寺。寺有和尚通四,武艺高强,传说能用手犁地,故九顶灵山寺闻名遐迩。现该寺是我县仍存旧貌的古寺。
红城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东北一公里处, 相传汉朝刘旭练兵于此。 现存两道城墙及护城河遗址。 外城东西宽1189米,南北长1300米,原城墙高3米许。城西有跑马道,凉马棚,中心路上有监狱陈迹。
罗会廉烈士墓--位于县城西北十八公里王楼村后, 占地一万平方米。原新四军第四师侦察科科长罗会廉之墓。 墓旁有韦国清、张震、吴之国的联名挽联碑三座。
双锁山烈士陵园--1983 年由小涧区委修建于双锁山南峰饮马泉旁,有烈士墓、纪念碑和烈士遗物陈列室。每年清明, 都有大批的各届人士及学生前来吊唁和扫墓。
狼峰霁雪--狼山诸峰,冬季积雪, 经久不化则如山舞银蛇、十分壮观。日出观之,则红妆素裹,分外娇娆。此景被列为蒙城八景之一。
社会
2010年以来,该镇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小涧集涡滨路商业街,开发了新镇路、蒙小路,重新规划开发了郭店、吴圩两个卫星集镇。通过小集镇开发建设,千余间楼房拔地而起。小涧集主要大街实现了集水泥马路、彩色方砖人行道、绿化带、大转盘、路灯、电缆,给排水管道“七位一体”的高标准配套,初步实现了净化、亮化、美化,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规划
小涧镇党委、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心立足资源优势,对内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对外招商引资,扩大开放,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古镇小涧建成皖北重要“观光农业旅游地,历史名镇商贸城”。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建设新村居、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为重点,按照“政府推动、农民主动、市场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布局,创立品牌,发展规模经营。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要求,制订好村镇建设规划。继续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继续抓好全镇8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工作,推进“菜蓝子”工程建设,发展重点村的蔬菜基地4000亩。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扶持各类协会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三)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步伐,盘活国有闲置资产。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该镇,完善规范山石资源开发,面向社会公开竟标拍卖山石开采权,增加财政收入。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宽广的胸怀,更远的眼光,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广纳四方宾客,引进外资,开发我们的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盘活脱水蔬菜厂、轧花厂等闲置资产。建立项目信息通联网络,保持联络畅通,通联正常,力争全年招商引资700万元。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项目,计划实施齐山至韩桥段通村公路项目,力争实施小涧至王集通达工程。力争使小涧镇的道路逐步有明显的改善。继续完善集镇建设规划,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历史沿革
小涧镇位于蒙城西北部,形似粮袋,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势,镶嵌在淮北平原上。双锁(齐)、灵(狼)、尖、黄伯等山丘纵贯其中,宛若串珠,是涡河下游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镇。
据史料记载,小涧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已形成集市,较蒙城置县建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早113年,在本县乡镇驻地中,历史悠久仅次于坛城。
尤其是小涧镇开发较早,据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在小涧未形成集市之前的春秋时期,齐山东北脚下,就矗立一座古城堡——两朝王都“垂惠聚”(今红城)。东汉梁王刘纡在此定都,西晋豫章王在此建行宫,五代末,为刘金定练兵的演武场。此城内外两道城墙,内城有梁王金銮殿遗址;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凸出地面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仍存。据史料记载,此城建于春秋初期,战国、秦、汉、晋沿用,为这一时期小涧地区的经济商贸、行政文化中心,直至隋末唐初,水路渐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后,才逐步迁于4里之遥的涡河之滨小涧。今红城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上述诸多史料,不仅足以证明小涧在千里皖北地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而且在隋末唐初至民国中期的近千年中,为蒙城地区罕见的重镇。
小涧镇的文明源头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夏氏族在涡淝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化。全镇有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名胜古迹40多处,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2002年,小涧镇被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史记·陈涉世家》、《水经注·涡水》、《后汉书·郡国志》所载的下城父、垂惠聚两座古城均在其境内。下城父古城址已成为平地,垂惠古城址仍清晰可见。垂惠聚又名礼城,今名红城,外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1190米,内城长宽为外城的二分之一,原土砌城墙宽7米,高3.4米。刘和惠著《楚文化的东渐》(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称“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汉代沿用。”以红城为中心,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文物十分丰富。地面遍布绳纹陶片和汉代砖瓦等,红城东北3公里处有一原始社会遗址,叫芮集崮堆,内涵有新石器时期、商、周等文化层。红城四周古墓群很多,个别地方曾一次出土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十余件。这些文物说明小涧的历史悠久。考古学家又在红城城墙夯层内及城垣附近,发现属龙山文化的器盖残片和属商代的陶禹残片。从而证明红城遗址文化内涵可上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一史前时代及商代遗址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小涧乃至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及商代文化的认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腊月,陈王(陈胜)之汝阴,还至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蒙城西北境属梁国蒙县,建治红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剿灭了割据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的梁王刘永。同年七月,永将苏茂、周建扶刘永之子梁王刘纤南奔,都垂惠聚。次年七月,刘秀亲到谯陵(今安徽亳州市)督战,派捕虏将军马武、偏将王霸率军攻打垂惠城,月余未下,只好撤军。建武五年二月,刘秀再次派马、王二将攻打垂惠城。此次,他们吸取上次失败教训,一举攻下垂惠城。这一仗以奇谋怒战取胜之特色载入史册,后被明代军事家刘伯温收入他的著作《百战奇略》中。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武帝司马炎伐吴路过红城,迁中州豪族侨居于此。西晋永嘉五年(311)七月,豫章王司马端被群臣拥为太子,都礼城,建行台。九月,石勒军克礼城,司马端被俘。东晋时于红城侨置蒙县,为谯郡治。红城从春秋古邑到梁王刘纡、太子司马端的都城,以及作为县冶、郡治,历时千余载,一个乡镇两次建为王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南北朝时,宋、 魏、齐、梁诸国,先后在小涧境内进行了数十次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到了唐代始有小涧之名,是取双锁山、黄伯山诸山涧水汇成溪流,经镇中康涧桥入涡河而得名。宋元以来,此名未有改变。明嘉靖年间,改名为惠安乡。清朝中叶为西北路乡,清光绪元年(1875)恢复小涧之名,首设小涧镇。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小涧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小涧区、小涧乡、小涧公社。1979年,恢复小涧区,新置小涧镇(属小涧区)。1992年,撤小涧区和小涧镇,建置副县级小涧镇,辖32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6万。
一千多年前,为保护家乡、统一和保卫祖国建功的女英雄刘金定就诞生在小涧。金定故里,世人瞩目,数千年的历史,名人辈出,肥沃的土地,名特物产丰富,到处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文物胜迹。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今逢盛世,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厚,文化之光辉照两淮,文物大镇经济腾飞。数千年璀璨古文化与欣欣向荣的现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应增辉。正因如此,199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教授、许宏博士考察小涧后,分别题词:“文化宝地,人才云集”、“小涧文物源远流长,功在当代,利惠千秋”。
名人轶事
古老的涡水横贯小涧之中,闻名遐尔的蒙城之宝山—双锁(齐)山、九鼎灵山等全在其境内。古人说:蒙城县之所以产生先哲庄子和世代人才辈出,“乃齐山涡水之秀也”。因此,这里更是地灵人杰,群星灿烂。仅《
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安徽省人名大辞典》和黄山书社出版的《蒙城名人史迹》就收入小涧籍名人近60位。这里只能作从略介绍。
1、穆太后丁令光(484-526),祖籍小涧,世代居住襄阳。南朝梁武帝萧衍贵嫔。其初生时,祥光照室,紫气弥漫,故取名为“光”。少年时勤于劳作,夏日常与邻女月下纺织,诸女被蚊虫叮咬得痒痛难忍,只有他无所觉,被视为奇女。其左臂生有一红痣,久治不退,嫁给萧衍后不翼而飞。
丁令光14岁时嫁给萧衍,三年后生一子,即后来的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天监元年(502),萧衍建梁国,其被册封为贵嫔(仅次于皇后)备典章礼数,同平太子言则称令。次年生次子萧纲。丁令光待人宽厚仁爱,深得朝廷内外的喜爱。其生活俭朴,服装及用具无一件华丽珍贵,从未为亲戚向萧衍提过要求。后专攻佛学,精通《净名经》。普通七年(526)病逝,萧衍悲痛万分,诏令吏部郎张缵作衰册文,对其大加赞扬,并谥为“穆”。大宝元年(550)萧纲(简文帝)即位后,被尊为太后,史称“穆太后”。
2、刘金定与高琼
刘金定(935--1010)小涧镇双锁山东麓刘庄人。自幼学文习武,通经史,晓兵法,貌美艺精。在五代兵荒马乱之时,年17岁受乡亲拥戴,在双锁山竖旗立寨,保护家乡,屡败骚扰百姓的兵匪,威震涡淮,使百里乡民免受兵匪之祸,安居乐业。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和大将赵匡胤征南唐,高琼奉命自寿州去汴梁(今开封市)求援,途经双锁山,与之战,因金定武艺超群,感动高琼。经了解,高知她有报国之志,相互爱慕,结为恩爱夫妻,旋随高琼发兵渡淮河,在八公山区一带屡败南唐军,解赵匡胤被困寿州之围,为统一祖国立下战功。北宋建立,又北上抗辽,助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北部边陲,为保卫北宋再立战功。
高琼(934--1006),字保臣,乳名君保,小涧镇东南3.5公里高庄人。少年从军,先在王审琦麾下为将,周显德三年与刘金定结为夫妻。北宋初被太祖赵匡胤升为御龙直指挥史。太平兴国四年(979)随太宗北征,屡败北汉、北辽,战功显赫。同年迁天武都指挥使,领西州刺史。五年,迁神卫右厢都指挥使,雍熙元年(986),任宋五路北伐军总指挥。攻平州,克秦黄岛,锦州。端拱元年(988)镇守北部边城,威镇雁门三关,其勇武不亚于杨业镇守雁门之时,后加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晚年进京任
殿前都指挥使(国防部长)。景德元年(1004)冬,辽萧太后率精兵20万犯澶州,高琼同太宗北征,澶州大捷,萧太后被迫议和。景德三年,高琼病故,赠待中、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卫国武烈王。
高琼有14个儿子,均为武将,尤以高继勋、高继宣最知名,其后世子孙被封为王的有九人之多。如:康王高继勋,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逊、高士林、新兴郡王高公绘、高公纪,忠节王高世则等,在历史上素有高家将九王十八帅之称。
3、宣仁圣烈高皇后(1031--1093),乳名滔滔,小涧镇东南3.5公里高庄人。高琼曾孙女,父高遵甫,母曹氏。曹氏是仁宗曹皇后之姐。高皇后自幼随姨母长于宫中,与赵曙同岁。庆历七年(1047),由仁宗作主与赵曙成婚,次年生子赵顼。嘉佑八年(1063)仁宗驾崩,赵曙即位,是为英宗皇帝,高为宣仁圣烈皇后。治平四年(1068)神宗赵顼即位,高为皇太后。元丰八年(1085)哲宗赵煦即位,尊高为太皇太后。
在高太后几十年的宫廷生活中,曾两次垂帘听政,管理国家大事。第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初,神宗病重期间,由她以皇太后身份料理朝政。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神宗没立太子,谁来继承皇位?成为千均大事,高太后临危不乱,排除自己的儿子赵颢赵君页继承皇位,而立神宗长子赵煦为皇太子。神宗病逝后赵煦继承了皇位,是为哲宗。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因她遇事果断、无私,避免了大乱。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元丰八年三月,因继位的哲宗幼小,由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之初,一面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等人,一面降诏停修京城内已开工和将要开工兴建的宫殿、府衙、寺院等,遣返从各地征调的农民役夫;裁减皇城觇卒;严禁各级官吏行苛政,贪污肥私,聚敛财富;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给予减免田赋。此诏下达后,农民赞口不绝,颂为“快乐条款”。
高太后执政的九年间,不拉裙带关系,不徇私情,被《宋史》称为“女中尧舜”。自汉代以来,高太后是蒙城县最杰出的一位女性,过去蒙城县城门楼用挑角,而脊吻不雕龙却雕凤,意在褒扬高太后之德。
4、高士谈(?—1146),字子文,一字季默,小涧镇人。南宋著名诗人。宋宣和九年(1125)任忻州(今山西忻县)户曹参军。后出使金国,被金留,官至翰林院直学士,为推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著有诗集《蒙城集》等。《中州集》亦载有其诗文。
5、高元之,字端叔,号万竹先生,小涧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南渡居明州(今宁波市)。家贫,受《易》、《春秋》学于沙随程迥。所作《变骚》九篇,时宋儒莫能及者。集《春秋》说三百余家,号《义宗》。又为《易》、《诗》、《论语》、《后汉书》历志作注解。著有《茶甘甲乙稿》等。
6、丁齐(1316--1385),字日跻,原籍兖州阳谷(今山东阳谷县),历任县令、知州、大理寺上卿、正议大夫等。丁齐因长期在地方工作,深知民间疾苦。元惠宗时,政治腐败,水旱灾荒严重,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至正十年(1350),实行变钞,发行“至正宝钞”,导致物价飞涨。次年又大举开挖黄河,激起民变。对此,时任正议大夫的丁齐上疏力求息事安民,以缓和阶级和
民族矛盾。元惠宗不悦,加之哈麻等权贵大臣的排挤,丁齐被贬出京,任江淮巡察。
在江淮巡察任上,丁齐不因被贬而丧志。一到任就深入民间体察人民疾苦,不顾来自各方的压力,减劳役、薄赋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很短时间,就已深得民心。不久,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起义,号称“红巾军”。同时,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县)起义,也称“红巾军”。后来,朱元璋领导了这支义军,逐步发展壮大,节节胜利,元朝已处在崩溃的边缘。此时,丁齐既不能回京,又不能回籍,路过蒙城时,见庄周故里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遂定居于小涧。从此,他带领子孙扶危济贫,传播文化,明洪武十八年(1385)病故,葬于小涧韩桥。
7、丁曙(1864--1732),字晓来,号梅庵,小涧镇花园村人。清雍正元年(1732),任凤阳府虹县(今安徽泗县)教谕。其幼好学,攻经史,重考据,博古通今,重视地方历史的记述与考察,是蒙城县地方史科研究的先行者,为蒙城的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古代正史记载人物居里只写到县,一但年代久远,便不明其乡里籍贯。有为国为民做了有益事的人,年久不记便淹没于历史长河。学识渊博而又有心于史的丁曙,作为小涧地方人,考究了小涧具有全国影响的历史人物,记述了刘金定、高琼故里住址和他们的事迹,填补了历史遗缺,为后人对历史人物进一步全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线索。丁曙“端方正直,忠于职守,丈行课士,任虹县教谕九年,士风丕变,”深受虹县人民爱戴。雍正十年(1732),寿终于虹县任上,后葬于家乡。
8、邓鉴堂(1860--1938)字子莹,号淡仙,小涧镇三里邓村人,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已任,桃李满园。民国初年,积极参于重修《蒙城县志》工作。后又于张子云、张桂萼(字梦楼,小涧诗人)、杨景崧创办“漆园诗社”,荟济一大批诗人,将蒙城及小涧诗风推向一个高潮,使得几千年悠久文化得以继续。著有《邓子嘉言》、《淡仙文集》、《金石考》、《性理补》等。
9、王守和(1874--1952),字云中,小涧王楼人。著名泥塑壁画家。自幼酷爱玩泥,9岁能捏泥人、泥马,形象生动逼真。惜家贫乞讨未能入学。12岁在黟县同一和尚学会了竹扎艺术。15岁投奔开封名艺人李君义学习音律。17岁拜河南中牟县著名泥塑壁画家刘清之为师,学习泥塑和绘画。三年间,悉心钻研技艺,深得泥塑绘画要领。从20岁开始,一生为蒙城、涡阳、亳州、合肥等县市的20多处庙宇塑神300余尊。这些塑像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色彩适度,闻名两淮。
王定和不仅精于泥塑,还善长竹扎、国画、音律、油漆,更是位壁画高手。其壁画代表作有《苏武牧羊》、《关羽夜观春秋》、《薛仁贵征东》、《桃园三结义》、《禹王锁蚊》、《水漫金山》、《柴王送伞》、《黄鹤楼》、《南极仙翁》、《拐李醉酒》、《和合二仙》、《五老观太极》等。1941年,王守和为新四军辉山烈士陵园绘制壁画,受到四师首长的赞誉和表彰。
名胜古迹
1、双锁山及其名胜古迹群
双锁山,又名齐山,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位于镇东1.5公里处,西南东北向,全长2100米,海拔76米,面积1.8平方公里。因山两头高, 中部底,成古锁(凹形)状,故名。山不大,因刘金定在此树旗立寨,保乡卫国而享有盛名。又因刘金定、高琼在这里比武成亲,又有他们的多处遗迹和许多轶闻传说,更增加了双锁山的诱人魅力,历代慕名游山者不绝,留下很多题咏,如国家原农牧渔业部长张维诚有《登双锁山》诗:“南镇涡水一条龙,突起平原气势宏。遥想当年扎营寨,流传至今女英雄。古蒙沃野民豪放,历来革命有传统。极目四望胸襟阔,千村万落树葱茏。”主要名胜古迹有:
①刘金定饮马泉 为双锁山最著名古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南峰东侧,为刘金定在此立寨时所凿,供人马饮水之用。泉呈圆形,直径6米,深3米。水碧绿,味甘美,四季不竭,含铅量很低,是理想的天然优质矿泉水。相传刘金定、高琼在此倾吐互相爱慕之情,共饮泉中水,同商去南唐破敌之计。一池碧水在阳光照耀下,宛若万绿丛中一颗明珠,故有“高山明珠”之称。元代诗人佚名有《观刘金定饮马泉》诗:“万绿双锁山,高峰有玉泉。何处落明珠,疑是银河天。”
②高琼墓 是高琼与刘金定的合葬冢,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 西南麓。周显德三年(956年),高、刘在双锁山成亲时,金定曾对高琼言明:你是朝廷大将,我是山野民女,门不当户不对,日后你会不会反悔?高琼爱她有报国之志,貌美艺精,又是同乡,是理想的伴侣,故而设誓:生死于共,白头偕老,死葬此山。高琼72岁病逝,果不食言,遂葬于双锁山麓。四年后,金定谢世,子孙们将他们合葬在一起。成为忠贞爱情的典范,传为历史佳话。高琼墓有墓地500亩,历代均有维修,并有专人守护。清嘉庆六年(1808年),蒙城知县白玉福奉旨修墓“石砌冢垣,奇圹环 。”
③刘金定旗杆座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时期文物。五代未,刘金定在双锁山立寨树旗护乡,故有此旗杆座。旗杆座为石质、色青、坚而圆,直径1.1米,厚0.24米。石座正中有圆形旗杆洞眼,直径0.14米。旗杆石座,世代相传,妥善保护,是人们怀念刘金定的重要实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反匪盗、反侵略、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
④刘金定梳妆楼 位于山南部东山坡上,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砖木结构,双层飞檐凌空,宏伟秀丽,雕梁画栋,是来双锁山的游人必览之处,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清雍正年间,山东沂水诗人高淑曾登楼赋诗《妆楼拥春》:“柳暗花明二月天,楼边春色正嫣然。锦伞红妆人何在?桃李芬芳似昔年。”
⑤拉马沟 此沟从双锁山东麓起向东延伸,经小涧、漆园、板桥三镇,至板桥集入淝河,全长20公里。人民怀念刘金定护乡之功,挖沟命名纪念。
⑥金闺玉帐 即刘金定的山寨后厅堂,位于双锁山正中平坦处,也是刘金定与高琼成亲的洞房,诗人冷如冰有《金闺玉帐》诗:“一曲当年凤求凰,高刘携手破南唐。爱情不若文章力,风月河山无尽藏。”
⑦刘金定凉马棚、上马台与縻马桩 凉马棚位于双锁山南100米处,方圆1.5公里,占地40亩,是刘金定及将士喂养战马的地方。上马台 在凉马棚东侧,青石基座,三个台阶,高1米,旁饰花纹,十分美观。縻马桩在凉马棚中间,石头桩,质地色青,头粗身细,上有饰兽。
⑧凤凰台 刘金定纪念景物,位于双锁山东麓刘庄西头。传说刘金定出生的当天中午,有彩凤落在刘金定家门前,后刘金定出生。后人为纪念刘金定,在凤凰降落处修一凤凰台,当地有民谣“双锁山上飞彩凤,红马金刀刘金定。斩将杀敌破南唐,护乡保国传美名。”
⑨刘金定跑马道、演武场与大小军营 跑马道有三:一位于双锁山东侧,南北走向,北至红城中部,南至双锁山南麓,全长2500米;二位于双锁山西侧,也是南北走向,全长600米,在高琼墓西侧;三位于双锁山西,东西走向,从双锁山至姜西郢子,全长3500米。演武长有两处:一在红城内,是刘金定率士卒练习武艺,排兵布阵的地方;二在双锁山南麓,今小涧镇计生办驻地,是刘金定的校军场。当年,刘金定随高琼南唐救驾时,就是从这里点将发兵的。大小军营,俗名大小营,位于双锁山西北1公里处,是刘金定练兵护乡时的军营,大营住男兵,小营住女兵。
⑩五空桥位于双锁山西南600米处,原是座五空大桥,桥下深沟。刘金定曾在此打败一支精锐南唐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双锁山和京、津、东北一带流传的一句话:“双锁山万丈高乌鸦难过,五空桥万丈深能挡百万雄兵。五空桥即此。宋代诗人高士谈有诗赞五空桥:“五空桥下浪如飞,垂柳两岸映日晖。巾帼英雄今何在,莺歌燕舞迎春归。”
2、下城父 著名古城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遇难地。《史记·陈涉世家》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腊月,陈王之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山桑候国有下城父聚。”《水经注·涡水》:“涡水又东经下城父北……又屈经其聚东狼山西。”明万历十年,(1582)年《蒙城县志》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大水,涡河改道,河床南移。”以此看,当年的涡河故道当在今涡河的北边,狼山之西。《水经注》以狼山确定下城父的位置,故下城父则在狼山西不远处。《辞源》和翦伯赞《中国史纲》都说,下城父在蒙城县西北,即今小涧境内。
3、红城旧址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锁山东300米处,古称垂惠聚、礼城,自春秋至西晋一直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红城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现存内外两道城墙遗址。外城东西宽1190米,南北长1300米,原土砌城墙宽7米,高3.4米,为夯土筑成,外有丈深护城河,城址清晰可见,北城墙高处尚有1.7米,护城河遗址仍存,东城河有3--4米深。内城长宽为外城的二分之一。城内有梁王刘纡“金殿”遗址、豫章王行台、刘金定演武场等。红城为居民集居地,设立红城村。
4、豫章王行台 建于西晋永嘉五年(311)七月,位于红城内城,永嘉五年六月,前赵武帝刘聪发兵攻打西晋都城洛阳,怀帝司马炽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诠弟豫章王司马端闻讯东逃仓垣(今开封市),被群臣拥为太子。七月,自仓垣绕屯礼城(红城)。司马端见此地农工商业发达,山青水秀,景色如画,城市繁华,又是军事重镇,遂把它定为都城,建立了行台。因司马端封号为豫章王,故行台名为“豫章王行台”。他以大将军、大都督荀 日希 为太子太傅,任尚书,都督礼城内外诸军。荀日希 骄奢、专权、苛暴,引起众心离怨。九月,前赵征东大将军石勒奉命讨伐司马端,兵克礼城。今豫章王行台遗址仍存。
5、九鼎灵山 即《水经注》所载之狼山,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山有九峰,很是奇特,在山下只能望见一峰,只有站在山巅,才能看见九个山峰,故名“九鼎灵山。”海拔90.3米,面积3.07平方公里。山四周及山坡上常有商周、春秋铜鼎及其他文物出土,山东为东汉古墓群。山上原有多处古建筑,山上有上寺,山下有下寺,有殿房百余间。今山上古寺仍在,下寺仅存一古井。山上古寺为蒙城县现存的唯一古寺院。清代诗人郭永懋有诗写道:“瑞应天门现白狼,九峰山肖郁苍苍。云对古庙听山雨,花满春城明雪光。”灵山特产:秋黄瓜、银灰陶器、金头蜈蚣、野生云雾茶等,自唐朝以来,就久负盛名。
6、黄伯山 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因黄伯阳修炼于此,故名。黄伯山海拔55.9米,面积0.202平方公里。山岩下有黄伯洞、黄伯泉。黄伯山北临双锁山,南依尖山,西环涡河,风光秀丽。山上遍植石榴树,每年五月,遍山火红,十分壮观。有古诗赞曰:“青山千载萃山灵,传得南华一卷经。石洞清泉留姓氏,乘风一去自忘形。”
7、尖山 县级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区。因其上尖下圆而名,海拔50.4米,面积0.296平方公里。昔日山上建有多座寺庙,每年农历3月2日和3月22日逢庙会,香客云集。遍山松柏,郁郁葱葱,深遂素雅,怡淡肃穆,十分宜人。清代诗人郭永懋有诗赞尖山:“小山云起露青尖,古庙神旗yang酒帘。便拟诛茅对山住。一枝卓笔出前檐。”山南、山西和山西北经常出土商周、春秋时期的铜鼎及其它文物,为小涧出土铜鼎之最,近年来受到了文物部门的关注。
8、无影山 是小涧镇一奇景,它位于双锁山东2.5公里的拔贡张庄。此处地表一尺之下,遍地皆优质青石,广约十余顷,高仅尺许,似山非山,故名“无影山”。宋代大诗人,曾任蒙城县令的苏舜钦有诗云:“意中山影目中无,一篑藐然涧水隅。岂是愚公移云后,只余荦确长秋荼。”
9、王爷庄与皇后庄 古代封“王”集中在一个小庄,可谓希少,小涧镇就有一个王爷庄。它位于镇东南3.5公里处的高庄,是个偏僻、景色秀丽的农家小村。该庄高姓42户,190多口人,因其祖上北宋著名爱国将领高琼、女英雄刘金定为首的高家将,武功卫国,战绩卓著,被封为王的有九人之多,故名王爷庄。又因其中出了个垂帘听政的贤德皇后—宣仁圣烈皇后,故又称皇后庄。
10、寺庙 小涧镇古时佛教昌盛,境内寺庙众多。它们或叠梁翘角,或飞檐斗拱,或雕梁画栋,或彩绘油漆,五光十色,绚丽多姿。如:九鼎灵山寺、华佗庙、魁星楼、火神庙、金定庙、东岳庙、三奶奶庙、河神阁、文昌阁、观音庙、玉皇庙、土地庙、地藏王庙、祖师(文)庙、三官庙、天齐庙、觉华寺、关帝庙、黄伯庙等30多座(有些寺庙还有僧塔)。下面略作介绍:
①九鼎灵山寺 位于镇北2.5公里处的灵山之上,现存前中后11间大殿,6间偏殿,3间耳殿,总体为砖石结构,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蒙城现存的唯一古寺院。灵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寺院宏大,分上寺和下寺两部分,共有殿宇百余间,距今1300余年。初名“昭明寺”,是取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之号命名的,萧统德才兼备,天下颂仰,被武帝册封为昭明太子,后在“候景之乱”中丧生。因小涧是其生母穆太后丁令光的故里,故以其号为命寺名,以示纪念。宋朝时更名为“当阳寺”,也有一典故。北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小涧镇南3.5公里高庄出了位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她听政之初,就对群臣说:“我儿子(宋神宗)死了,孙子(宋哲宗)年幼,老身是不得已而为 之。妇女当阳非国家盛事也。”高太后母仪天下,是地方上的荣耀,于是地方主事者就用她话中的“当阳”二字,改昭明寺为“当阳寺”了。至元朝时,该寺毁于兵火。明初重修后,主持僧和地方主事者为扩大影响,招揽香客,传说山神灵验,就把寺改名为九鼎灵山寺。一千多年来,该寺闻名淮北,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求神问卜。该寺僧人或道士有习武的传统,到民国十七年(1928)寺内仍有位曾参加过义和团起义,后被朝廷通缉,法名通四的武僧。女英雄刘金定当年就是在昭明寺拜师学艺,后来南征北战,为国立功,成为一代名流的。小涧之所以成为武术之乡,即源于此。灵山寺的砖雕艺术堪称一绝,不仅逼真传神,而且数量很多,它是灵山寺的瑰宝,在淮北地区很少见。2002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灵山寺正式对外开放。
②华佗庙 位于小涧镇中九龙口处,此庙名震两淮,是淮北地区较大的华佗庙,仅次于华佗家乡亳州的华佗庙,居第二。此庙之大,是因传说小涧镇北首闫庄是华佗夫人闫氏的故里。据庙碑载,华佗庙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整个庙宇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分前中后三层院落,共有殿房40余间。中大殿有高大华佗和闫夫人塑像。后大殿有扁鹊、张仲景、程思邈等十大名医。1938年,华佗庙主殿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余下殿房毁于“文革”期间。
③河神阁 又名大王阁,位于镇西涡河岸上,下下两层,砖木结构,下层在地平面下,是河下船只装卸货物的走道。上层中间有河神木雕像,豹眼钢须,手持钢叉,面向河面,单腿站立,甚是威严。两边套间塑有虾兵蟹将,形态各异。1938年,河神阁日军炸毁。
④观音阁 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位于镇南涡河边,俗称“倒座观音。”大门朝北,分前后十间大殿,均为砖木结构。后大殿正中置泥塑观音像,面北慈眉善目。观音阁及其他寺庙均毁于兵火和“文革”期间。
11、楚王墓 位于双锁山南麓,为北宋仁宗皇帝连襟,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之父高遵甫墓。高遵甫幼读诗书,通武略,一生任职很低,至北作坊副使。高遵甫卒时,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楚王。
12、驼涧古战场 即小涧西北之柳沟(柳王集)。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围顺昌(今安徽阜阳市)。时东京副留守刘琦守顺昌,施计以少胜多,败金兀术十万大军,史称“顺昌大捷”。岳飞乘胜追击金兀术,一个多月接连收复六城。岳家军中的精锐奇兵“背嵬军”,时驻驼涧一带,作战英勇,令金兀术闻风丧胆。明嘉靖《寿州志》载:“驼涧在蒙城西北45里,岳飞败金兀术于驼涧,即此。遗有营垒址基尚存。”清代诗人王大经有《驼涧营图》诗云:“武穆储糈傍涧津,背嵬贯阵扫胡尘。荒村凭吊多垂泪,何况朱仙镇上人。”
13、丁齐墓 位于小涧韩桥村,是元正议大夫丁齐之墓。墓 前有石碑,上书“元正议大夫日跻公丁齐之墓”。旁置石马、石桌、石凳和石香炉等。明正统五年(14400),其孙丁斌出粟1500石(9万公斤)赈济灾民,明英宗朱祁镇嘉赈济事,称赞丁齐教育有方,命户部侍朗席循为丁齐立坊,并赐之勒玺。牌坊位于丁齐墓前,高3.4米,上刻朱祁镇御笔“亦政坊”。牌坊雕梁画栋,十分壮观。解放前墓前设施均已毁坏,今仅存一土堆。
14、陆石门与戴氏牌坊 陆石门,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位于小涧镇西陆楼庄。石门上雕刻着“丹凤朝阳图”和各色花卉,两边有副对联:“山青水绿,一陌土掩百年浩气;玉质金镶,两肩头担万古纲常。”石门后有一大冢,葬的是女塾师陆老姑娘。陆姑娘即陆楼人,终生未嫁,立志在家乡办学收徒,弟子遍淮北。她精通
经史子集,博古通今,所教弟子大部分有功名。73岁去世时,她的黉门弟子,
翰林院学士,山东河泽人吴凤翔,专程从京都赶来祭奠。吴学士为报师恩,出资在坟前为陆老姑娘建造了一座石门,并亲撰挽联刻于石门上以示纪念。四百多年来,陆石门一直保存完好。“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给拆除了,但陆古门对联却永远留在当地人心中。
戴氏牌坊,位于镇西大街南首,是座钢箍青石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历时三年竣工。牌坊顶梁南面刻有“戴如松之妻张氏之坊”九个楷书大字;北面正中刻有“圣旨”,两边雕有二龙戏珠图。立柱两面各有一副楹联,北面的一副褒张氏联是当时的蒙城县知县王大经所撰:“五世同居,义门长炳丹心照;八旬完节,上寿端由苦志登。”横梁上雕有“耕读渔樵”、“二十四孝”图和“七擒孟获”、“打渔沙家”等戏曲图案及鸟兽花卉;下方有八角轴,南北各十二个,轴下坠有铜质风铃,清风徐来,铃声清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人陶醉。牌坊南北各有一对石狮子守门,十分威严,牌坊高8米,远远望去好象一座高楼立于街中,故俗称“过街楼”。其上石雕皆为透花雕,立体感很强,在淮北地区十分罕见,有“淮北石雕瑰宝”的美誉。“文革”期间,牌坊遭劫而毁,透花石雕散布于镇中。
15、明清民房 小涧自唐朝形成集镇以来,历遭兵火,镇内房屋屡建屡毁,直到明未清初,才留存一些完整的民居。1938年,日本军侵略小涧,进行了几次轰炸,致使镇中古民居惨遭破坏,有的被炸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堆瓦砾。只有西大街尚有几处明清民居。知名的有两处:一是丁家祖屋,二是高家老屋。它们的建筑风格基本相同,具有典型的淮北地方传统特色。堂屋居中,门朝南,东西两边配以厢房,前面为院墙、门楼,曰“三合院”。民居结构严谨,以叠梁式或悬梁式结构为主,总体为砖石木结构,青砖灰合瓦,龙形脊,两头翘角,上饰鸟兽。房檐下皆饰花鸟鱼兽等,或砖雕,或彩绘,工艺精良,细致入微,这些民居是小涧文明的象征,历史的见证。
16、小涧十景 小涧镇自宋代以来就流传十景之说,即:垂惠风云、双锁秋色、狼峰霁雪、妆楼拥春、金闺玉帐、高山明珠、古刹晨钟、涡水渔唱、月牙夜月、黄伯榴火。历代文人寻古览胜,留下了不少诗文佳句。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大部虽已不存,但它说明了小涧镇的古老与文明。
垂惠风云: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剿灭了割据睢阳的梁王刘永。同年七月,永将苏茂、周建扶刘永之子刘纡为梁王,都垂惠。次年七月,刘秀派马武、王霸攻打垂惠,月余未下,后以火攻,烧红了城墙也无济于事,只好撤军。建武五年二月,刘秀再次派马、王二将攻打垂惠,此次他们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一举克城。这一仗以奇谋怒战取胜之特色载入了史册。西晋永嘉五年(311)七月,豫章王司马端被群臣拥为太子,都礼城(垂惠城),建行台。九月,前赵大将石勒兵克礼城,司马端被俘。
双锁秋色:双锁山因刘金定在此立寨护乡而名扬四海,“双锁秋色”也因她而名列小涧十景之一。秋登双锁山,顿觉天高云淡,心旷神怡。但见遍山闪金,千村溢彩,水果流韵,稼xuan飘香;南望漆园古城,万佛宝塔近在咫尺;西望涡河银波泛碧,白帆点点,渔人往来,美不胜收。有《双锁秋色图》诗颂道:“千年双锁如龙卧,秋日登临赏画图。块块芋田铺绿锦,村村柿树挂红珠。长空碧宇飞鸿雁,雪海棉畴唱小姑。正是夕阳斜照美,渔人举网得银鲈。”
狼峰霁雪:也是蒙城八景之一,相传赵匡胤征南唐路过此地见狼山雪景迷人所赐。古时,此山林木葱郁,杂草丛生,豺狼出没,故名“狼山”、“狼峰”,又传山神灵验,又名灵山。冬季雪后天晴,山峰宛如玉笋耸立,加上雪树银花,景色十分迷人。因此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清代诗人王廷珍有诗赞曰:“狼峰霁雪谁比洁,六月寒光冷似铁。奇峰突出玉笋斑,古寺造成银官阙。”
妆楼拥春:(见本章“刘金定梳妆楼”条)
金闺玉帐:(见本章“金闺玉帐”条)
高山明珠:(见本章“刘金定饮马泉”条)
古刹晨钟:小涧镇多寺庙,多数寺庙有大钟。旧时,每日清晨,30几座寺庙钟声皆鸣,犹以灵山寺的钟声为最,其居高临下,有钟首之称。清晨该寺僧人率先撞响大钟,其它寺庙紧随其后,钟声此起彼伏,宏亮深远,音传数里,振聋发聩。于是,方园数里的群众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有诗写道:“古刹钟音宏,呼来百鸟鸣。千家齐启户,商客闹门楹。”
涡水渔唱: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时,涡河仿佛披上了一层绛纱,叶叶渔舟荡漾在烟波之中,渔人放歌起网,颇具诗情画意。《涡水渔唱》诗说:“百里涡河百里情,钟灵小涧浴春风。渔人放唱捕红鲤,踏浪畅行图画中。”
月牙夜月:月牙夜月位于尖山南240米处,因形似月牙而得名,又因山高仅4米许(海拔32米,面积0.008平方公里),土层却极厚,故又名土山。昔日遍山皆松竹,鸟鸣林间,景色宜人。特别是夏秋之夜,明月当空,凉风习习,树影摇曳,秋虫叽叽,人临其境,情趣盎然,故称一景。清代诗人郭永懋有诗云:“土山相对是尖山,烟雨迷离半里间。岂是罗浮传异事,仙峰泛海到人寰。”
黄伯榴火:黄伯山因黄伯阳修道于此,后传飞升成仙,而名闻两淮。自古以来,遍山植石榴树,每年五月盛花期,更是狸红如火,姿态娇美,神韵非凡,令诗人画家为之挥毫泼墨,故名“黄伯榴火”。有诗赞道:“黄伯吹箫榴弄姿,露红凝艳数千枝。山明夏早人争赏,最美夕阳斜照时。”
另外,小涧境内还有护镇圩墙遗址、双锁山烈士陵园、罗会廉烈士墓、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等30余处名胜。
名特物产
1、狼山窑陶器 小涧镇狼山西麓,有个村庄叫狼山窑,就是以烧制陶器而出名的。这一带土质特别,不需润水,不需淘水,不上色彩,烧出的陶器呈银灰色,酷似锡器,熠熠发光,用指叩之,其声如金属,确是一宝。
狼山灰陶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一直畅销不衰,当地有民谣:“黄礓泥没有娘,越摔越长。不用图彩釉,出国到处游。泥窑本领强,美名四海扬。”狼山陶器生产各类有:花盆三套九种式样,茶壶三套九种式样,其它如面盆、陶缸、暖砚、火篮子、砚盘、坐鼓、温水壶、寒桶、痰孟子、烟囱管子、蒸饭笼、酒镜子、酒壶、海号甬等50多个品种。制作工艺讲究,造型美观大方,古朴淡雅。陶器表面分别雕刻着各种花纹、花卉和龙凤图案,绚丽多彩,可与江苏宜兴陶器和山东德州黑陶媲美。除畅销上海、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开封及福建省各地外,还远销日本、新加坡、西欧等地。狼山陶器作为小涧一宝,因为它还有许多其他陶器无法相比的优点:花盆栽花,须根可穿透盆壁而盆不破,可谓园林培植盆景之上品;茶壶盛茶久放不馊,用久了在壶内能长出不同形状的茶山;陶缸盛粮,长期存放不生蛀虫;用来泡豆芽,不坏缸而又生长快;夏季放进水能保持清凉如冰;油炸食物久放不变质,还能保持原有香味,真可称陶器一绝。1934年,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来蒙城视察,专门向县长刘治堂要了两个狼山花盆作纪念。1992年,国家农业部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十年大庆五年回访会议在蒙城召开,县人民政府以狼山陶器为礼品,送给美国、韩国专家,倍受欢迎。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到御花园赏月,发现有一盆花开得特别鲜艳,叶茂枝肥,唐太宗十分高兴,用手捧花盆,发现花根须透出盆外,十分惊讶,赞叹不已,说:“花艳叶茂出于此盆也!”忙问随从,此盆出在何地?太监忙道:“盆出于亳州蒙城狼山窑。”自此,狼山银灰陶器便成了历代贡品。
2、狼山秋黄瓜 在小涧镇狼山南麓座落着一个三姓庄---潘刘于庄。该庄虽然不大,却闻名数百里,其缘故是盛产秋黄瓜。狼山秋黄瓜具有个大、细长、色青、皮薄、子稀、肉嫩、肉厚等特点,多数在0.5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达1公斤以上。吃起来清脆,甘甜爽口,还有清热、健胃、利尿、提神、助消化等功能,一向被誉为宴席上佳品。当地有民谣:“狼山的黄瓜,砀山县的梨,鲍沙滩萝卜响县集!”以狼山东南麓18亩地所产的黄瓜最佳,其他地次之,亩产2000公斤左右。每逢秋季,其它瓜类基本结束,狼山秋黄瓜这时即上市,因此被称为秋季“瓜王”。除本县本省客商购买外,还远销开封、南京等地。年产量已达10余万公斤。
3、鲍沙滩萝卜 小涧镇南1.5公里处涡河边有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叫鲍沙滩。村东近千亩良田,盛产萝卜,品质特异,远近闻名。鲍沙滩萝卜有两个品种:一是“大红袍”,二是“贼不偷”。大红袍高出地面30--40厘米,贼不偷则生长在地下。最大的2--3公斤,一般1公斤左右,亩产4000--5000公斤。皮红如火,瓤白如玉,外表光滑无毛须,无疤痕,耐贮藏。生吃脆嫩、爽口、无丝。鲍沙滩萝卜不但能充饥解渴,而且药用价值很高,有健胃、清热、顺气等功效,炒熟吃味道鲜美。自明朝以来,即远销开封、蚌埠、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十分受欢迎。
4、银鱼与白虾 涡河小涧境内的四条支流,丁花沟、吴沟、张沟、蔡沟入涡处盛产银鱼。银鱼又称脍残鱼,白小,其头扁平,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体长一至三寸,属天然鱼类。每年三四月间繁殖,在水草丛生的河口产卵,产卵后母鱼即死去,寿命一年。每条鱼能产卵几千粒。卵化后迅速生长,五月和九月两季捕捞。银鱼肉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由于出水鲜鱼易死、易化,捕捞后多立即曝晒成银鱼干。银鱼可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
小涧境内涡河各水系,所产白虾为银白色,透明略显棕色斑纹,壳簿、肉嫩、无泥沙,无水锈味,比塘虾鲜美,每百克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可鲜食,又可制成虾干、虾仁、虾酱等。
除以上之外,小涧还有蟑蜕、金头蜈蚣、艾草等名贵中药材。
附:小涧风味食品
一座城镇的历史悠久,文化渊长,总离不开“食文化”,因为它是构成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
油酥烧饼 小涧油酥烧饼颜色呈桔黄色,层层薄如纸,透明流油,焦酥味美,传誉省内外。小涧油酥烧饼已有300年历史。清康熙年间,一丁姓人家在中大街以卖烧饼为生,几十年不衰。后来,此技术代代相传,已有14代,并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油酥烧饼制作方法独特,讲究配料和火候,以前用桔杆火,现在用木炭或焦炭烤。质量要求底面一样,层多边不硬,出炉后点火即燃。和面、制坯、上炉、火候都有讲究。面要以盐水和,并按季节调整用盐量,反复揉制,再拽成一二尺长的面带,均匀抹上预先制好的生猪油、元茴、花椒、葱、姜混和佐料,卷成饼状。入炉前涂以酱色油和芝麻。入炉烘烤时要掌握火候和炉温。烤熟至呈桔黄色时,即可出炉,出炉后用火钳挑开,或干吃,或用开水冲泡形成精美麦片吃。
汤,小涧 汤历史也较长,始于清乾隆年间。用具是一口大锅,上加尺把高的木制圈,上面再用锅盖,配制方法为:老母鸡6只、猪排骨10斤、江米2斤、葱白2斤、生姜1斤、元茴、八角少许,食盐适量,文火煨炖一夜。食用时,加胡椒粉、芝麻油或冲鸡蛋,其味鲜美,营养丰富,开胃健脾,独具地方特色风味。
豆腐脑 小涧豆腐脑,虽只有百余年历史却闻名两淮。它脱胎于
汤,只是用料与 汤有异。最著名的数祁氏豆腐脑,已传三代。其用具与 汤相同。配制方法为:老母鸡2只,猪白骨15斤,葱白2斤,生姜1斤,元茴、八角、黑芝麻少许,食盐适量,面筋2斤,文火煨炖一夜,然后用面筋粉3斤勾兑成浆。食用时,冲豆腐脑(制作方法与豆腐相同,成浆后倒入桶中,降温后即可),加胡椒粉、辣椒油、芝麻油等。其味道鲜美,营养好,能增进食欲,老少皆宜。
小涧镇承传数千年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相当繁荣。有中国首创、小涧所独有的、始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型舞剧大帮会和马叉舞,有龙舞、高跷舞、旱船舞等;民歌、民谣相当丰富,限于篇幅,在此不作以介绍。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