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72“小檞树”(英语:MIM-72 Chaparral)防空导弹系统,是一种自行防空系统,配套的发射载具由
M113装甲人员运输车衍生而来。1969年进入
美国陆军服役,于1990年到1998年间退出现役。但外销型号当今仍在多国服役。
发展沿革
研制历程
早期MIM-72A导弹是由
美国海军使用的AIM-9D
响尾蛇导弹修改而成,主要差异在于MIM-72A两片弹翼采固定式而非活动式;以Mk50固体火箭发动机取代AIM-9D使用的Mk36 Mod 5火箭发动机。因为与
红眼睛FIM-43一样装置第一代红外线寻标器,故仅具有追尾攻击能力,很容易被
米-24直升机上装置的L166红外线干扰装置反制。MIM-72B与MIM-72A相同,不过仅作为训练用途,另改用不同的弹头引信。
1974年起,新一代改良型MIM-72C问世,采用福特航太公司发展出来的AN/DAW-1B全向位寻标器,并具有红外线反反制(IRCCM)能力;另外装用M817多普勒雷达近发引信及M250高爆破片弹头;有效射程增加至9公里。C型于1976年至1981年间量产,并于1978年起开始作战部署。实验用的D型导弹则是在A型导弹弹体上装用C型的寻标器,但本型导弹并未进入服役。
檞树系统在接获预警资料后,射手先行调整发射站的方位,以光学瞄准仪作目视瞄准,等待导弹寻标器锁定目标。由于导弹寻标器的视轴与光学瞄准仪的十字瞄准线已整合为一,所以光学瞄准仪追瞄或锁定目标的动作,等于导弹寻标器在追踪或锁定目标。但前述的操作说明显示本系统只能于日间接战,而且目标的追踪和锁定距离不能超过射手的目视追踪和搜索的距离;同时,本系统也不适合用于接战直升机或位于掩蔽物后方的盘旋目标。
1977年,福特航太公司和
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TI)启动一项计划,借由在M54发射站上安装一具前视红外线(FLIR)摄影机,提供檞树导弹全天候接战的能力。1978年的试射中也测试了新的低排烟量火箭推进器,大幅改善了发射后的视野清晰度,使导弹更容易进入追击航线。该次的试射十分成功,促使FLIR摄影机的安装计划于1984年9月展开。服役中的导弹换用低排烟量火箭发动机后,称为MIM-72E,而依E型规格新生产的导弹则称为MIM-72F。
最重要的改良计划始自1980年,重点项目是换用
FIM-92“毒刺”防空导弹的寻标器,使MIM-72导弹具备偏离轴线(off-axis)的追瞄和锁定能力,有效排除热焰弹的干扰。福特航太公司于1982年签订合约开始生产这种改良型导弹,编号MIM-72G,而所有已生产的导弹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都被提升到MIM-72G的规格。直到1991年之前,G型导弹持续量产,然而同时间本系统已逐渐自
美国陆军退役,转交国民警卫队操作。
两种只供外销用的MIM-72曾进行生产。MIM-72H是MIM-72F的外销版,而MIM-72J则是MIM-72G的降级外销版(主要降低了导引装置和飞控系统的功能)。
历史背景
美国陆军航空及导弹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Aviation and Missile Command, MICOM)于1965年与罗拉尔(Loral)公司签订合约开始发展与试射工作,目标是取代被取消发展的MIM-46大槌(Mauler)导弹。第一枚XMIM-72A导弹于1967年运交美国陆军,第一套完整版系统则于1969年5月开始作战部署。
本系统亦可搭配小型目标获得雷达(即AN/MPQ-49前线警戒雷达(Forward Area Alerting Radar, FAAR))共同作业。该雷达于1966年开始发展,可用车辆进行机动,用以支援檞树/火神防空系统,部署在战区前缘(Forward Edge of Battle Area, FEBA)担任防空警戒任务。
衍生型号
系列型号
MIM-72A - 由
美国海军使用的AIM-9D
响尾蛇导弹修改而成。
MIM-72B - 训练用。
MIM-72C - 第一代改良型,装有AN/DAW-1B全向位寻标器(具有红外线反反制(IRCCM)能力)、M817近发引信及M250高爆破片弹头,有效射程增加至9,000米。于1976年到1981年间量产,1978年11月进入现役。
RIM-72C - 海军型MIM-72C,美国海军曾评估,但最后并未采用,反而是
台湾海军采用,海军称为海檞树防空导弹。
MIM-72D - 实验用导弹,量产前取消发展。
MIM-72E - MIM-72C导弹,但装用M121低排烟量火箭发动机。
MIM-72F - 采用AN/DAW-1寻标器(无IRCCM能力)的MIN-72C导弹外销型,并装有改良型M121低排烟量火箭发动机。
MIM-72G - 第二代改良型。改用AN/DAW-2蔷薇花纹式扫描寻标器,具有强大的红外线反反制(IRCCM)能力,同样的寻标器也被FIM-92刺针(Stinger)导弹采用。这型导弹在1980年代末期取代了早期使用的各次型导弹,直到1991年之前仍持续量产。
MIM-72H - MIM-72F的外销型。
MIM-72J - MIM-72G的降级外销型。
M30 - 训练用。
海檞树
海檞树是
美国海军从陆军小檞树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种晴天型近程低空
舰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点防御。海檞树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方式。整个系统由导弹、四联装发射架、瞄准具和一部在G/H波段的脉冲
多普勒目标指示雷达组成。导弹是从AIM-9L空空弹基础上移植过来的,发射架是小檞树防空导弹发射架的改型。其特点是造价低、维护简单、使用灵活,可装在任何小型舰艇上使用。
海檞树的导弹弹体为一细长圆柱体,头部呈锥形圆顶,气动布局为鸭式,四个双三角形控制舵位于弹体头部,4个稳定尾翼在弹体尾部,尾翼前缘后掠角为60度,后缘於弹体轴线垂直。尾翼与舵都按X形配置,处于相同平面。
海檞树采用了连续杆战斗部,其结构是预制杆状破片环绕中心对称地排成两层,借点火电路把引信点火脉冲分配到装药的两边同时起爆。爆炸时呈球形传播,杆件飞散时,除了它们本身的传播速度外,还接受一个超速分量,此分量使杆件翻滚运动,因此,其杀伤效果并不依赖连续杆与目标遭遇角。战斗部由主动式激光近炸引信引爆,该引信能精确地控制爆炸点,它主要由一个收发机组成,发信机的辐射元件为
砷化镓激光二极管,收信机采用硅光二极管。这种引信抗干扰能力很强,即使对红外辐射的脉冲重复频率与脉冲宽度具有精确的了解,也很难干扰。
海檞树导弹采用光学瞄准和全程被动式红外寻的制导。舰上装有一部工作在G/H波段的脉冲多普勒目标指示雷达和一个光学瞄准具。弹上装有灵敏度较高的红外导引头,该导引头采用调幅/调频圆锥扫描,跟踪能力很强。舰上目标实施雷达指示目标或者射手目视发现和识别目标后,借用光学瞄准具迅速搜索捕捉目标。一旦发现目标,将其置于反射光学瞄准镜的中央,平稳地跟踪目标,当听到射击音响信号时,估测目标距离,保持射击音响信号,做好发射准备。当射击条件具备后,发射导弹,发射的高低角是自动装定的。导弹飞离发射架后,其红外导引头便自动寻找目标。
美国海军原计划将海檞树装到其14艘FF1052级护卫舰上,但后来被取消了,它实际上没有成为美国海军的标准武器系统。1979年,美国将海檞树出售给中国台湾当局,台湾
康定级护卫舰上就装备了海檞树舰空导弹系统。
性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