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穗属
施迈斯内果的雄性繁殖器官
小果穗属(Stachyopitys)是施迈斯内果的雄性繁殖器官。施迈斯内果(Schmeissneria Kirchner and Van Konijenburg-Van Cittert,1994)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
简介
小果穗属(Stachyopitys)。施迈斯内果(Schmeissneria Kirchner and Van Konijenburg-Van Cittert,1994)是一类已灭绝的银杏类植物施迈斯内果属是施迈斯内果科下唯一的一属,生存于的早侏罗世。施迈斯内果雌性繁殖器官的繁殖枝有螺旋状排列的多个单生或成对的胚珠,胚珠成熟后具翅。施迈斯内果的雄性繁殖器官是小果穗属(Stachyopitys)。施迈斯内果不具叶柄,叶呈带状或舌形。施迈斯内果属的模式种是小穗施迈斯内果(Schmeissneria microstachys)。施迈斯内果生存在早侏罗世,目前仅在德国的下侏罗统有发现。
银杏目
种子植物
最早出现在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现在,银杏(Ginkgo biloba)是银杏类植物的唯一成员。银杏类植物为高大多枝落叶乔木、具有挺拔的树干与独特的扇形叶片。由于大多数银杏类化石是营养器官,繁殖器官很少见;又由于银杏类化石极为庞杂,这里仅对银杏类植物的营养器官作一般性描述:叶一般具柄,叶片呈扇形,不分裂或分为多条裂片,平行脉。最古老的银杏类化石是在法国南部早二叠世发现的毛状叶(Trichopitys)化石(也有认为晚石炭世的两歧叶属 Dichophyllum 是最早的银杏类化石)。楔拜拉(Sphenobaiera)于晚二叠世时出现。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使银杏类植物濒临灭绝。晚三叠世时,银杏类植物快速发展,之后的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达到了鼎盛时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但在赤道地区和南极洲没有发现报道。当被子植物于早白垩世晚期迅速崛起时,银杏类像其它裸子植物一样也急剧衰落。晚白垩世后除个别发现外,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基本绝迹。晚白垩世和古近纪,银杏(主要为银杏属Ginkgo 和似银杏属Ginkgoites)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高纬度地区呈环北极分布,渐新世时由于寒冷气候不断向南迁徙,并在此之后不断衰落。中新世末在北美消失,上新世晚期在欧洲消失。而东亚是银杏类植物的最后栖息地。中国的银杏大化石纪录终于始新世;日本直至上新世,甚至更新世早期都有银杏叶化石发现,但没有发现繁殖器官。
野生状态银杏
在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发现有野生状态的银杏(Ginkgo biloba),另外在安徽大别山湖北神农架和大洪山及广东南雄也有发现。中国和日本很早就开始人工种植银杏(Ginkgo biloba)。169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Englebert Kaempfer博士首次描述了在日本栽培的银杏,并建立了银杏属(Ginkgo)。1771年,林奈正式描述了银杏,并以biloba作为种加词,以表示银杏叶片二裂的特点。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银杏的种子与榧属(Torreya)和粗榧属(Cephalotaxus)的种子相似,银杏被放入松柏类的紫杉科(Taxaceae)。1896年,日本东京大学的植物学家平瀨作五郎(平瀬作五郎)发现了银杏具有多鞭毛的游动精子,而与松柏类的无鞭毛精子明显不同,显示出银杏在进化上的特殊的地位。此后,银杏长期被归于裸子植物。但随着大量化石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裸子植物并不是一个单系群,一般把各类裸子植物都被提升到门的分类阶元。由此,银杏类植物也被提升为银杏门。
分类介绍
雌性生殖器官
银杏属(Ginkgo)
狭轴穗属(Stenorachis)
施迈斯内果属(Schmeissneria)
格雷纳果属(Grenana)
卡肯果属(Karkenia)
托勒兹属(Toretzia)
乌马托鳞片属(Umaltolepis)
义马果属(Yimaia)
松套籽属(Allicospermum)
雄性生殖器官 银杏属(Ginkgo)
堆囊穗属(Sorosaccus)
小果穗属(Stachyopitys)
化石花属(Antholithus)
银杏纲 Ginkgoopsida
银杏目 Ginkgoales
毛状叶科 Trichopityaceae
毛状叶属 Trichopitys
卡肯果科 Karkeniaceae
卡肯果属 Karkenia
乌马托鳞片科 Umaltolepidiaceae
乌马托鳞片属 Umaltolepis
托勒兹果属 Toretzia
施迈斯内果科 Schmeissneriaceae
施迈斯内果属 Schmeissneria
义马果科 Yimaiaceae
义马果属 Yimaia
银杏科 Ginkgoaceae
银杏属 Ginkgo
格雷纳果属 Grenana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9 20:55
目录
概述
简介
银杏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