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鹃
鸟纲动物
小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鸟类,又称小布谷鸟。体型小。额棕灰色,头顶和后颈灰色稍沾褐色;背和肩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蓝黑色;尾羽黑褐;羽缘具若干棕色点斑,羽干两侧具白斑,末端白色;翼缘纯白;飞羽暗褐色,外翈基部有棕白色斑点,内翈基部具白色横斑;颏、喉灰色;上胸沾棕色;下胸和腹部白色而具黑色粗著横斑;尾下覆羽皮黄色。上嘴黑色,嘴基和下嘴黄色,跗跖、趾和爪等亦黄色。似杜鹃。
形态特征
小杜鹃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暗灰色,下背和翅上小覆羽灰沾蓝褐色,腰至尾上覆羽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具白色横斑;尾羽黑色,沿羽干两侧呈互生状排列白色斑点,末端白色。外侧尾羽内翈呈楔形白斑。头两侧淡灰色,颏灰白色,喉和下颈浅银灰色,上胸浅灰沾棕,下体余部白色,杂以较宽的黑色横斑;尾下覆羽沾黄,稀疏的杂以黑色横斑。
小杜鹃雌鸟额、头顶至枕褐色,后颈、颈侧棕色,杂以褐色,上胸两侧棕色杂以黑褐色横斑,上胸中央棕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小杜鹃幼鸟背、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褐色,杂以棕色横斑和白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具棕色斑点,内翈具棕色横斑和白色羽端;腰及尾上覆羽黑色至灰黑色。杂以浅棕色和白色横斑;尾黑色,具白色羽干斑和白色端斑,两翈杂以淡棕色横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横斑。
小杜鹃虹膜褐色或灰褐色,眼圈黄色,上嘴黑色,基部及下嘴黄色,脚亦为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50-61克,♀50-70克;体长♂235-278毫米,♀250-272毫米;嘴峰♂18-21毫米,♀18-22毫米;翅♂149-171毫米,♀151-168毫米;尾♂125-153毫米,♀125-144毫米;跗蹠♂15-22毫米,♀15-20毫米。
栖息环境
小杜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地边及河谷次生林和阔叶林中,有时亦出现于路旁、村屯附近的疏林和灌木林。
生活习性
小杜鹃性孤独,常单独活动。性藏匿,常躲藏在茂密的枝叶丛中鸣叫。尤以清晨和黄昏鸣叫频繁,有时夜间也鸣叫,每次鸣叫有6个音节组成,重复三次,鸣声清脆有力。飞行迅速,常低飞,每次飞翔距离较远。无固定栖息地,常在一个地方栖息几天又迁至他处。主要以昆虫为食,尤以粉蝶幼虫、春蛾科幼虫等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物,也吃鞘翅目、尺蠖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不丹、中国、刚果、印度、日本、肯尼亚、朝鲜、韩国;马拉维、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越南、津巴布韦、赞比亚。
旅鸟:孟加拉国、老挝、塞舌尔、索马里、南非、泰国。
中国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海南岛和台湾等。
繁殖方式
小杜鹃繁殖期为5-7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鹪鹩、白腹蓝鹟,以及柳莺和画眉亚科等鸟类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卵白色或粉白色。
亚种分化
关于亚种分化,意见尚不一致。Dement’ev and Gladkov(1951)、郑作新(1991)认为有4亚种:即指名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poliocephalus,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和中国,往南到缅甸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阿富汗东部。婆罗洲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insulimdae,分布于婆罗洲。印尼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lepidus,分布于苏门答腊、爪哇、巴厘、龙目。马达加斯加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rochii,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南部。Howard and Moore(1984)在世界鸟类名录中将印尼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lepidus并入中杜鹃而分为3亚种。Howard and Moore(1991)又在他的世界鸟类名录第二版中将婆罗洲亚种Cuculus poliocephalus insulindae亦并入中杜鹃,而将剩下的指名亚种和马达加斯加亚种分别独立为两个独立种Cuculus poliocephalus和Cuculus rochii而无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小杜鹃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小杜鹃调出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小杜鹃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5 16: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