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镇小屯村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是东阿镇的北大门,东临220国道,西靠黄河,交通便利,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穿村而过。全村耕地147公顷,人口2050人。
该村历史悠久,村西的邿邑故城遗址,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遭受人为破坏,1973年文物普查中,改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平阴县志.古迹》载:“春秋襄公十八年,栾盈以下军克邿”。杜注:“平阴西有邿山。续考古录云,今名亭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康熙字典》释“邿”字:“山名,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平阴西有邿”。遗址处东邿山顶部,遭人为破坏严重,已看不出城址痕迹。西北部因开山取石,破坏大部,其他三面也辟为梯田,文化层多数被毁。今遗址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灶坑、红烧土块、红灰陶器残片、兽骨、蚌壳等物。并偶可见磨制石器。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素面尖细红陶鬲足、口沿平直、浅腹外饰凸弦纹的灰陶豆盘,饰绳纹和附加堆纹的红灰陶片、扁凿形红鼎腿等物。据此考证,遗址年代上限是岳石文化,下限在战国时期。邿山之阳,有明代布政使乔学诗之墓,民国时期曾被盗,现石虎、石马、石羊、石人等部分尚存。小屯村北石门山上,有平阴古八景之一“石门晚照”。现存石门为高3米,宽5米,长19.5米的山洞。经考古部门鉴定,石门为东周时期人工开凿的石洞,是境内最早的古代建筑。古为平阴通东阿的咽喉要道。洞底的石面上,现仍有车马长期通行留下的车辙。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春秋隐公三年,齐郑盟于石门”。《
续山东考古录》载:“济北卢县西南60里,有故石门”即此。明崇祯年间,兖州司理李恪题书“小云门”刻石立于巨孔中北石壁。石门历经2500多年风雨剥蚀,仍可见当年风貌。石门不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处诱人的景观。唐代 “竹溪六逸”之一张叔明曾在此隐居,唐朝诗人杜甫、明礼部尚书于慎行都留下过赞石门道诗。旧志载:“薄暮时,日色返照,赤霞从洞中透射如长虹。”此谓之“石门晚照”。现因公路改道,车马行人已不再由此而过,但古建筑风貌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