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梣
木犀科梣属植物
天山梣(学名:Fraxinus sogdiana Bunge)是木犀科梣属植物,落叶乔木,高10-24米。芽圆锥形,尖头,黑褐色,芽鳞6-9枚,外被糠秕状毛,内侧密被棕色曲柔毛。羽状复叶在枝端呈螺旋状三叶轮生,长10-30厘米;叶柄长4-5厘米。聚伞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约5厘米;花序梗短。翅果倒披针形,长3-5厘米,宽5-8毫米。花期6月,果期8月。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4米。芽圆锥形,尖头,黑褐色,芽鳞6-9枚,外被糠秕状毛,内侧密被棕色曲柔毛。小枝灰褐色,粗糙,无毛,皱纹纵直,疏生点状淡黄色皮孔;叶痕呈节状隆起。
羽状复叶在枝端呈螺旋状三叶轮生,长10-30厘米;叶柄长4-5厘米,基部扁而扩大,底端有白色髯毛;叶轴细,上面具平坦阔沟,沟棱展开呈窄翅状,无毛;小叶7-13枚,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5-8(-12)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小叶柄,叶缘具不整齐而稀疏的三角形尖齿,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细腺点,有时在中脉上疏被柔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侧脉10-14对,细脉网结;小叶柄长0.5-1.2厘米。
聚伞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约5厘米;花序梗短;花杂性,2-3朵轮生,无花冠也无花萼;两性花具雄蕊2枚,贴生于子房底端,甚短,花药球形,雌蕊具细长花柱,柱头长圆形,尖头。翅果倒披针形,长3-5厘米,宽5-8毫米,上中部最宽,先端锐尖,翅下延至坚果基部,强度扭曲,坚果扁,脉棱明显。花期6月,果期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米左右的河旁低地及开旷落叶林中。喜光,喜肥沃深厚湿润土壤,抗旱,较耐大气干旱,耐水湿,在土壤含盐量0.5%-0.7%中仍正常生长,在夏季40℃高温和冬季极端低温-43℃条件下,生长正常。呈天然林纯林或混交林分布。
分布范围
分布于伊朗、中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尼勒克和伊宁等地。中国南北疆均有栽培,青海、甘肃、浙江及东北地区均有引种栽培。
栽培技术
整地
栽植前宜全面整地,林地深翻25厘米,作畦后挖坑栽植。在盐渍化土壤中开沟造林;盐碱严重、地下水位较深的开深沟,沟宽60厘米、深40厘米;盐碱较轻、地下水位浅的开浅沟,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苗木均栽于植树沟的一侧,种植填土后施肥,栽植后加强管理。
栽植
苗木栽植前修剪苗木根系,保留根系长15-20厘米。从苗木栽植后的第2年开始对苗木进行定干 ,定干高度在60-120厘米。定干后的第2年要对苗木实施整形修剪,经过2-3年的整形处理,苗木形状基本固定,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即可出圃栽植。每年还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主要是缩剪影响苗木主干生长的大侧枝和剪除苗木下部 1/3以内的所有侧枝、萌枝。如果主枝长势弱或主枝受损,可选择生长强健的大侧枝代替主枝。根据需要也可在苗木定植后的第 2年开始对苗木进行定干,苗木定植4-5年后即可出圃栽植,此时苗木直径可达3-4厘米,园林绿化中应带土移栽。
养护
苗木栽植后,加强林地灌水、松土、除草工作。栽植后前3次灌水灌透灌实,确保苗木成活率。庭院绿化和街道树移植大规格苗木或大树时,栽植后应做截干和扶持处理。截干可减少树体水分蒸腾,防止人为伤及树皮,用稻草绳绕到树干高度的1/2-2/3处。扶持则是为了固定树干,有利于生根成活,一般多用三角形支架扶持。生长期要及时抹除树干下部的萌生枝芽,使其营养和水分满足上部枝芽生长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较好的树冠,并适时防治病虫害。
夏季修剪必须以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为前提条件。修剪疏密枝、交叉枝、重叠枝、病虫枝、枯枝;短截结果枝;更新衰弱结果枝;对已萌芽的春梢侧枝保留1-2个枝梢,疏除过多的弱枝;对于徒长枝,则视树冠的空间大小酌情处理,间疏,短截或拉枝保留;伤口过大的主枝,要及时采用石硫合剂涂抹伤口,以防伤口被病菌感染,影响树势的生长。
主要价值
天山梣树形优美,树干高大挺拔,木材坚韧有弹性,为建筑、纺织、车辆、家具优良用材,树叶可作饲料和肥料,是园林绿化、用材林、农田防护林的首选树种。
参考资料
天山梣.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3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