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的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和强度可随时间而变化。哮喘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大多始发于4~5岁以前。积极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可防止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
病因
1.过敏原
过敏物质大致分为三类:①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 小儿哮喘发作常和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婴幼儿哮喘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所致,主要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如合胞病毒(RSV)、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现已证明合胞病毒感染可因发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介导Ⅰ型变态反应而发生喘息。其他如鼻窦炎、扁桃体炎、龋齿等局部感染也可能是诱发因素。②吸入过敏原 通常自呼吸道吸入,国内应用皮肤试验显示,引起哮喘最主要过敏原为尘螨、屋尘、霉菌、多价花粉(蒿属、豚草)、羽毛等,亦有报告接触蚕发哮喘,特别是螨作为吸入性变应原,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儿童期对螨的过敏比成人为多,春秋季是螨生存的最短适宜季节,因此尘螨性哮喘好发于春秋季,且夜间发病者多见。此外,吸入变应原所致哮喘发作往往与季节、地区和居住环境有关,一旦停止接触,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③食入过敏原 主要为异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虾、香料等,食物过敏以婴儿期为常见,4~5岁以后逐渐减少。
2.非特异性刺激物质
如灰尘、烟(包括香烟及蚊香)、气味(工业刺激性气体、烹调时油气味及油膝味)等。这些物质均为非抗原性物质,可刺激支气管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及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咳嗽和支气管痉挛,长期持续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有时吸入冷空气也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有学者认为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也可能是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增加重要原因之一。
3.气候
儿童患者对气候变化很敏感,如气温突然变冷或气压降低,常可激发哮喘发作,因此,一般春秋两季儿童发病明显增加。
4.精神因素
儿童哮喘中精神因素引起哮喘发作虽不如成人为明显,但哮喘儿童也常受情绪影响,如大哭大笑或激怒恐惧后可引起哮喘发作。有学者证明在情绪激动或其他心理活动障碍时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
5.遗传因素
哮喘具有遗传性,患儿家庭及个人过敏史,如哮喘、婴儿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的患病率较一般群体为高。
6.运动
国外报道大部分哮喘患儿,运动常可激发哮喘,又称运动性哮喘,多见于较大儿童,剧烈持续(5~10分钟以上)的奔跑以后最易诱发哮喘,其发生机理是免疫性的。
7.药物
药物引起的哮喘也较常见。主要有两类药物,一类是阿司匹林及类似的解热镇痛药,可造成所谓内源性哮喘,如同时伴有鼻窦炎及鼻息肉,则称为阿司匹林三联症;其他类似药物有消炎痛、甲灭酸等,引起哮喘的机理可能为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减少,释放化学介质引起哮喘,这类哮喘常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青春期后发病见少。另一类药物为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如心得安、心得平等可阻断β受体而引起哮喘,此外很多喷雾吸入剂亦可因刺激咽喉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如色甘酸钠、痰易净等,其他如碘油造影,磺胺药过敏也常可诱发哮喘发作。
以上为诱发哮喘的常见危险因素,有些因素只引起支气管痉挛,如运动及冷空气;有些因素可以突然引起哮喘的致死性发作,如药物及职业性化学物质。
临床表现
1.发作时症状
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声。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鼻翼扇动、口唇、指甲发绀,甚至冷汗淋漓,面容惊恐不安,往往显示危重状态,应予积极处理。
2.发作间歇期症状
此时虽无呼吸困难,表现如正常儿童,但仍可自觉胸部不适。由于导致支气管易感性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在感染或接触外界变应原时可立即触发哮喘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可全部消失,肺部听不到哮鸣音。
3.慢性反复发作症状
哮喘本身为一慢性疾病,但有的患儿常年发作,或虽可用药物控制,但缓解期甚短,大多是由于急性发作控制不利或反复感染而发生的结果。由于长期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力增加而致肺气肿,体格检查可见胸部呈桶状,前后径加大,肺底下移,心脏相对浊音界缩小。有时虽无急性发作,但活动后亦常感胸闷气急,肺部常可闻及哮鸣音,或经常合并感染,痰多,由炎性分泌物阻塞而发生肺不张,大多见于右肺中叶。有的发展成支气管扩张,大多见于右肺中叶,偶见合并纵隔气肿或气胸。严重者有程度不等的心肺功能损害,甚至发生肺源性心脏病。
检查
1.嗜酸细胞计数
大多数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儿血中嗜酸细胞计数超过300×106/L(300/mm3)。痰液中也可发现有嗜酸细胞增多和库斯曼氏螺旋体和夏科氏结晶。
2.血常规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一般均正常,但应用β受体兴奋剂后白细胞总数可以增加。若合并细菌感染,两者均增加。
3.胸部X线检查
缓解期大多正常,在发作期多数患儿可呈单纯过度充气或伴有肺门血管阴影增加;有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肺部浸润,以及发生其他并发症时可有不同征象,但胸部X线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
4.过敏原检查
检查变应原目的是了解哮喘患儿发病因素和选择特异性脱敏疗法。皮肤试验是用致敏原在皮肤上所作的诱发试验,一般在上臂伸侧进行。主要有三种方法:①斑贴试验 用于确定外源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物;②划痕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速发反应的致敏物,于试验部位滴一滴测试剂,然后进行划痕,划痕深度以不出血为度,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反应表现为红晕及风团。此法优点是安全、不引起剧烈反应,但缺点是不如皮内试验灵敏;③皮内试验 敏感性较高,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是目前特异性试验最常用方法,一般用以观察速发反应,也可观察延迟反应。皮内试验注射变应原浸液的量为0.01~0.02ml,一般浸液浓度用1:100(W/V),但花粉类多用1:1000~1:10000浓度。皮试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引起哮喘的致敏原,故皮试前24~48小时应停用拟交感神经类、抗组织胺类、茶碱类、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以免干扰结果。
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测定也很有价值,血清总IgE测定只能反映是否存在特应质。
5.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对估计哮喘严重程度及判断疗效有重要意义。肺功能检查主要用于5岁以上的患儿,对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正常预计值70%的患儿,可选择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气道反应性;对于FEV1小于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估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均有助于确诊哮喘。呼吸峰流速PEF的日间变异率是诊断哮喘和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日间PEF变异率>13%,可作为诊断可变的气流受限的指标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不能确诊哮喘,因其亦可见于过敏性鼻炎、囊性纤维化、支气管发育不良(BPD)等疾病。
6.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测量哮喘病情的重要实验室检查,特别对合并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严重病例,可用来指导治疗。将哮喘发作分为三度:①轻度 氧饱和度>0.95,pH正常或稍高,PaO2正常,PaCO2稍低,提示哮喘处于早期,有轻度过度通气,支气管痉挛不严重,口服或气雾吸入平喘药可使之缓解;②中度 pH值正常,PaO2偏低,PaCO2仍正常,则提示患者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较明显,病情转重,必要时可加用静脉平喘药物。③重度 氧饱和度<0.92,pH值降低,PaO2明显降低,PaCO2升高,提示严重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和严重阻塞,多发生在哮喘持续状态,需积极治疗或给予监护抢救。
7.其他实验室检查
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浓度测定和诱导痰技术在儿童哮喘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诊断
(一)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5.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后15分钟,FEV1增加≥12%;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
(3)呼气峰流速(PEF)日间PEF变异率>13%(连续监测1~2周)。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哮喘。
(二)咳嗽变异型哮喘标准
1.持续咳嗽>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以干咳为主。
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13%。
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测试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的基本条件。
对于年幼儿,哮喘预测指数是一种能有效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的指标。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父母有哮喘病史;②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③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包括:①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③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如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
治疗
1.治疗原则
哮喘控制治疗应越早越好。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包括:①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②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注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不可忽视非药物治疗如哮喘防治教育、变应原回避、患儿心理问题的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药物经济学等诸方面在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2.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
(1)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支气管舒张剂。根据起作用的快慢分为速效和缓慢起效两大类,根据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和长效两大类。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疗效可维持4~6小时,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严重哮喘发作时第1小时可每20分钟吸入1次,以后每2~4小时可重复吸入。药物剂量:每次沙丁胺醇2.5~5.0mg或特布他林2.5~5.0mg。急性发作病情相对较轻时也可选择短期口服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片和特布他林片等。
(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应给予口服泼尼松短程治疗(1~7天),每日1~2mg/kg,分2~3次。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严重哮喘发作时应静脉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每日2~6mg/kg,分2~3次输注,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每次5~10mg/kg。必要时可加大剂量。一般静脉糖皮质激素使用1~7天,症状缓解后即停止静脉用药,若需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改为口服泼尼松。
(3)抗胆碱能药物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
(4)短效茶碱 短效茶碱可作为缓解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主张将其作为哮喘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而不单独应用治疗哮喘。需注意其不良反应,长时间使用者,最好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5)硫酸镁 对于2岁及以上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尤其是症状持续<6h者,硫酸镁吸入治疗可以作为常规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和异丙托溴铵之外的一种备选方案;静脉应用硫酸镁也可尝试使用。
3.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优点是通过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通常需要长期、规范吸入1~3年才能起预防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有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和丙酸倍氯米松。每3个月应评估病情,以决定升级治疗、维持目前治疗或降级治疗。
(2)白三烯调节剂 分为白三烯合成酶抑制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该药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包括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
(3)缓释茶碱 缓释茶碱用于长期控制时,主要协助ICS抗炎,每日分1~2次服用,以维持昼夜的稳定血药浓度。由于茶碱毒性较强,故新版指南不推荐其用于儿童哮喘的控制治疗,除非不能使用ICS者。
(4)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药物包括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班布特罗及丙卡特罗等。
(5)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常用于预防运动及其他刺激诱发的哮喘,治疗儿童哮喘效果较好,副作用小,在美国等国家应用较多。
(6)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在哮喘慢性持续期控制哮喘发作过程中,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仅短期在慢性持续期分级为重度持续患儿,长期使用高剂量ICS加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及其也控制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使用。
(7)联合治疗 对病情严重度分级为重度持续和单用ICS病情控制不佳的中度持续的哮喘提倡长期联合治疗,如ICS联合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联合白三烯调节剂和ICS联合缓释茶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