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湘水寻句溪》是
南朝齐诗人
谢朓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借用神话传说,说自己在宣城玩赏暮秋美景。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写尽了句溪水面、水底、水侧、水中的景色,描绘出一幅令人神魂为之一清的秋山清溪图。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通过描写“戏鲔”的游移,更触发自己的情思,发出要尽情游赏的感慨。这首诗用语清丽自然,而又多藉偶句烘染情境,风格清绮。
作品原文
将游湘水1寻句溪2
既从陵阳钓,挂鳞骖3赤螭4。
方寻桂水源5,谒帝6苍山7垂。
辰8哉且未会9,乘景10弄清漪11。
瑟汩12泻长淀13,潺湲14赴两歧15。
轻苹上靡靡16,杂石下离离17。
寒草分花映,戏鲔18乘空移。
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
鱼鸟余19方玩,缨緌20君21自縻22。
及兹畅怀抱,山川长若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湘水:即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2.句溪:在宣城郡城东五里,因溪流回曲,形如句字而得名。
3.骖(cān):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指车马。
4.螭(chī):传说中无角的龙。屈原《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
5.桂水源:指桂阳,治所在今湖南郴州。桂水所出,东北人湘。
6.谒(yè)帝:指谒祭南岳之神。
7.苍山:苍梧山的省语,又名九疑山,在湖南省宁远县东南。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即此地。
8.辰:时,时辰。
9.会:合。
10.景:日光。
11.清漪(yī):清波。
12.瑟汩(gǔ):流水声。
13.淀:浅水湖泊。
14.潺(chán)涯:水流的样子。
15.赴两岐(qí):据《清一统志》:“宛溪源出宣城东南峄山,流绕城东为宛溪,受石子涧诸水。至县东北里许,与句溪合。”
16.靡靡(mǐ):柔弱相依的样子,形容藏草。
17.离离:罗列分明的样子,形容杂石。
18.鲔(wěi):鲟鱼。
19.余:我。
20.缨緌(yīng ruí):冠带与冠饰,仕宦者所服。绥,帽带的末梢部分。
21.君:自指。
22.縻(mí):系,束缚。
白话译文
像是跟着陵阳子明垂钓溪上,又像是附挂在子明所乘白龙鳞上,以赤螭作骖马,漫游了仙境。
接着又说不久将前往湘州,寻访桂水之源,并在南岳之麓谒祭山神。
所以得趁此暮秋光景,来玩赏句溪上的清漪。
这里可以听到溪水泻向长淀的瑟汩声,也可看到溪水潺湲地在句溪和宛溪交会处两向分流的情景。
溪水既清且浅,水面浮着连绵不绝的青萍,水底也是密密相依的杂石。
带着秋天寒意的草和花相间相映,溪水中鲔鱼轻捷地游动,宛如浮悬在空中。
这晚秋好景引发人的清兴,清冽的月光、挂霜的树枝也格外引人注目。
鱼鸟尚且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你又为何要用爵禄冠带来束缚自己呢。
山川长存,永远是这样美,人生是有限的,且让我乘着这清秋光景,舒畅心怀,尽情游赏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暮秋。当时,作者奉诏将去湘州。这首诗是将去而未成行,得有余闲到句溪寻幽探胜时所写。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既细密描写了句溪的动人景物,也抒发出自己心乐鱼鸟、厌弃缨緌的感情。
此前一年夏日,作者来任宣城太守。作者在诗的开头,便就地取材,借用神话传说,来比喻自己之在宣城,像是跟着陵阳子明垂钓溪上;又像是附挂在子明所乘白龙鳞上,以赤螭作骖马,漫游了仙境。接着又说不久将前往湘州,寻访桂水之源,并在南岳之麓谒祭山神。这四句用“既”、“方”二字作呼应,分叙已往、未来,而均具有神异色彩。这样写,即使诗一开头就境界超俗,也暗示了下文所描述的句溪宛如仙境,从而增强了诗的情韵。五六两句,作一转折,自然地引入诗题——由于行期未届,所以得趁此暮秋光景,来玩赏句溪上的清漪。句溪以溪水取胜,所以特别点明“清漪”,用以总冒下文,贯串通篇,有如画龙点睛。这是首节。
次节八句,尽情摹写出溪上的景色:这里可以听到溪水泻向长淀的瑟汩声,也可看到溪水潺湲地在句溪和宛溪交会处两向分流的情景——一生钦仰谢朓的李白,也曾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名句写过这里的美好风光。溪水既清且浅,水面浮着连绵不绝的青萍。水底也是密密相依的杂石。溪水两岸,带着秋天寒意的草和花相间相映。明洁的溪水中,怡然嬉戏的鲔鱼轻捷地游动,宛如浮悬在空中——这全然是
柳宗元《
钴鉧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类若乘空无所依”的意境了。在这六句之中,作者写尽了水面、水底、水侧、水中,写了声响、形态;又兼及动、静,无一不蕴蓄着动人的美,表现出句溪的“清漪”可赏。这晚秋好景,自然不能不引发人的清兴,甚至连清冽的月光、挂霜的树枝,也受到了诗人的注目,它们和溪水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令人神魂为之一清的秋山清溪图。
最后四句是抒感。从上两节已可见出诗人心神的清爽、舒畅。“戏鲔”的游移,更触发自己的情思,并连类及鸟,自感这已尽够玩赏,因而不禁数落起另一个“我”来:“缨緌君自縻”,意思是说:你又为何要用爵禄冠带来束缚自己呢?两句相对,写出心乐鱼鸟而形被缨緌所缚的内心矛盾,于是,诗人终于慨然喟叹:山川长存,永远是这样美;人生是有限的,且让我乘着这清秋光景,舒畅心怀,尽情游赏吧!
诗中用语清丽自然,而又多藉偶句烘染情境,充分体现了诗人所特有的“撰造精丽、风华映人”的清绮风格。
名家点评
清·
方东树《
昭昧詹言》:“起以黄山、桂水二事陪,‘辰哉’二句,承上脱卸,束住人题。‘瑟汨’六句,正写。‘暮秋’六句,述情,兼著时令。‘予’、‘君’皆自指,‘怀抱’二句,倒装句法,言山川不改而人不能久,当及兹畅怀抱也。”
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年),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
阳夏(今河南
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
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永明十一年(493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有《谢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