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三部曲》1978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写生活的率真和人物的内心见长,故事单纯,抒情浓重,在现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人民战争年代血肉丰满的高级将领的形象。从《将军三部曲》的轻捷明快到《厦门风姿》的铺陈排比、反复咏叹,都可以看到他多方面探索的成果。
主要内容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是:《月下》、《雾中》、《风前》三部长篇叙事诗。
在《月下》一章里
将军在军情十分紧急、恶战即将开始的前夜,还豪兴满怀地邀秘书到河边散步赏月。他“静静地看,静静地听”:“生活该多么丰富!”“世界多么久远!”在战场上,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
在《雾中》一章里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将军对警卫连长慈父般的爱。平时,他对这个革命烈士的遗孤关怀备至,却也要求严格。当警卫连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自己年青生命的时候,将军又是那么激动,那么痛心。诗人对他们的关系中一些细节的描写,体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人情美。
在《风前》一章里
将军听到几个战士思想不太对头的夜话,当时他没有批评,更没斥责,而是在另外一个场合的风趣而亲切的对话中,帮助他们提高了认识。这使我们看到了将军的精神世界另一个侧面,他除了严肃的战斗以外,也和战士一样,说说笑话,谈谈家庭,崇高而平凡。
社会评价
郭小川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切,豪放自由;他的语言,多是来自群众和生活,并经过锤炼而音韵铿锵,表现力较强。他致力于对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不少成功的作品中,又体现了构思精巧、富有哲理、风骨遒劲等特色。此外,他还把诸如明朗与含蓄、叙事与抒情、质朴与富丽、舒展与凝练、粗犷与细腻等等,辩证地运用到自己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中来。《将军三部曲》则是类似元明散曲的创新的“自由体”。
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9.2—1976.10),男,原名郭恩大,出生于
河北省丰宁县
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父母均系教师。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随父读过两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进攻热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
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0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
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
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
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6年10月因意外引起的火灾不幸逝世,终年57周岁。
郭小川创作作品极多,主要著作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
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
三部曲》、《
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
郭小川的评价一
被誉为“战士与诗人”的郭小川,其诗情随着50年代中叶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开始了火山般的爆发。在《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作品中,诗人以鼓动家的姿态和急雨鼓点般的旋律,驾驭炽热的、战斗性很强的词汇,催动一代青年用加倍的勇气和毅力以竟先烈们的前功。他深入生活,广泛接触群众,热情地歌颂人民。《祝酒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以器宇轩昂与奇趣横生相结合的笔墨,写出了林区和荒原上开拓者们的美好心灵。《厦门风姿》色彩浓丽且跌宕多姿,倾注着对海防战士的深情和对祖国的自豪。由《西出阳关》、《夜进塔里木》、《雪满天山路》等构成的组诗《边塞新歌》,将塞外风光的俊俏和边疆人民的英豪,写得情貌相映。即使在人民的事业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诗人所作的《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等诗,仍以“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的双肩”的誓言,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昂扬精神。除了反映现实的抒情短章,郭小川还写有《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革命历史题材的长诗。《将军三部曲》,以写生活的率真和人物的内心见长,故事单纯,抒情浓重,在现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人民战争年代血肉丰满的高级将领的形象。在诗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他的陷害、打击,他保持了战士的气节和诗人的诚实,写了《
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郭小川的创作在新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篇章。“作为社会主义的新诗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贺敬之:《战士的心永远跳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
郭小川的评价二
郭小川看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向往一种“战斗的文学”。他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时代,眼光应敏锐,唤起人们斗争。”(《谈诗》)他又认为,诗毕竟是诗,“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月下集·权当序言》)。为此,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容量,也注意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从《致青年公民》的热情奔放到《白雪的赞歌》的细腻含蕴,从《将军三部曲》的轻捷明快到《厦门风姿》的铺陈排比、反复咏叹,都可以看到他多方面探索的成果。郭小川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切,豪放自由;他的语言,多是来自群众和生活,并经过锤炼而音韵铿锵,表现力较强。他致力于对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在不少成功的作品中,又体现了构思精巧、富有哲理、风骨遒劲等特色。此外,他还把诸如明朗与含蓄、叙事与抒情、质朴与富丽、舒展与凝练、粗犷与细腻等等,辩证地运用到自己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中来。郭小川的诗歌集有《平原老人》(1951)、《致青年公民》(1957)、《投入火热的斗争》(1956)、《雪与山谷》(1958)、《鹏程万里》(1959)、《将军三部曲》(1961)、《月下集》(1959)、《两都颂》(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3)、《昆仑行》(1965)以及《郭小川诗选》(1977)、《郭小川诗选续集》(1980)。他又长于杂文和评论,著有《思想杂谈选集》(与人合作,署名马铁丁,1956)及《针锋集》(1958)。尚有《小将们在挑战》、《旱天不旱地》等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