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底
一本书书皮的底
封底,又称封四、底封,指的是一本书书皮的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补充、总结或强调。封底与封面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基本定义
图书在封底的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片。
基本形式
分为三种形式:封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的延展、补充、总结或强调。考察中国当代图书的封底设计,大致为
书籍各部位的名称
三种形式。下面试就三种形式作些分析与评论。
素面型
第一种形式:素面型。由于封底与封面格调一致,用纯白色,宛如那位国色天香、不施粉黛去见唐玄宗的藐国夫人,故命名为“素面型”。也有的封面为白色,从书脊开始直至封底,却转换成了另一种颜色。这种转换,可以说是由浅入深、由淡及浓,相互比照艺术手段的重要表现。还有的,将白色改为另种颜色,封面、封底虽然不再是素面,但其颜色单一的特性依然保持着。总之,这些完全没有图像的图书封面,因为只用书名来表达正文的精髓,使得其书名更醒目、更鲜明。而那与封面紧紧关联的封底自然也就承袭了封面的本色,没有堆砌,只有些许的装饰或点缀:左上方(也可能是中间)或社徽,或是责任编辑及封面设计者的姓名;下方为条形码、定价;或上方内容全被抹除,只剩下方条形码和定价。这种简而又俭的风骨,具有“此处无声胜有声”或“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意境与效果;因为它是准确把握了图书内容,经反复推敲,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结果。该类图书学术性强(也可以是严肃的政治读物),为阳春白雪,所以曲高和寡,读者量小,印数不多(政治读物则另当别论),也就无须张扬,毋庸包装,直接用简练、低调手段表达,反倒会事半功倍,省时、省力、省费用。这是它的长处。
图像型
第二种形式:图像型。因为图像(或图片,或图案,或图画)在封底显眼,所以我们将此种情况姑妄命名为“图像型”。图像型多见于常销书适销书。这种书的封底至少呈现着三种面貌。
(一)图像简单,占位较小。作为“干净”、“平静”、单色调平面的调节和点缀,无疑添加了“热闹”的氛围和温馨的意境。
(二)图像稍微或比较复杂甚至相当复杂。一般情况下,封面图像复杂,封底则比较简单,只有如此,才能“面重底轻”,主次分明,才能符合图书封面、封底设计的普遍规律及从众心理。
(三)照搬封面。细言之,封面就是封底,只不过是去掉了书名。这三种面貌,同“素面型”比较,略显繁复,但又不显山露水,没有赤裸裸的宣传与造势,没有“连篇累犊”的广告与推介语句,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小资”情调由于与读者不即不离,也许更有亲和力,更能吸引读者。这类封底最为设计者所钟情,所以数量最众。封底图像过多、过杂,就有可能花里胡哨,主次不明,而令读者厌烦。
文字型
第三种形式:文字型。图书的封面设计者(也可能是文字编辑)特意将提要或宣传、推介语印在封底,封底底色单一,几乎不见或只有很少图像类的装饰,这便是“文字型”。若将此分类,有以下儿种:(一)丛书(或“套 书”)的全部书名,有的还会将本书书名用另种颜色标示用以区别、强调。读者稍作浏览,便能知道该套丛书的种数和相关内容。
(二)作者介绍。介绍之语或短或长;或平淡求实,或大力强调其学术成就、社会影响,借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内容提要。提要既有一本正经的,也有生动活泼的;有简单明了的,也有全面详细的。
(四)意味深长的提示。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走向混沌》(1998年):“不能更改的,是逝去的历史;可以更改的,是未来的选择”。仅此二语,再配上暗蓝的底色,便能引发读者好奇,启迪读者思考。(五)提纲掣领的召唤。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李岚清音乐笔谈》(2004年):“一次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旅行?……―《李岚清音乐笔谈》:听原国家高级领导人述说音乐的魅力,使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它简单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及阅读之后应有的收获与益处,语气和缓,平易近人,没有命令,昭示的是该书具有的独特功能。
(六)“大张旗鼓”的宣传、介绍。这一类型多见于经管、益智、励志类“畅销书”系,如中信出版社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2004年)就罗列有王璞、沙志平、顾四国、潘柏荣、张序诚等五人对本书的评价和推荐:字里行间,洋溢着赞赏之情;一言一语,彰显着书的价值。没有掩饰,直截了当,可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推销。推销是强力的,居高临下的,因此具有厚重的功利主义,这是它的最大特点。但应当指出,这种强力推荐,同名演员做商品广告相比,似乎逊色了许多。之所以逊色,是这些推荐人及其组织、学术团体的知名度低,或者远离生活,满足不了读者“权威崇拜”、“名人崇拜”的心理,容易引发“虚”、“浮”、“假”的联想。这是它必然潜在的缺陷。而布局不当,则是艺术性的丧失,这是它可能存在的短处。总之,文字型封底以文字为载体,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出版人和封面设计者的市场意识和利益要求,简单、直接、准确、明了,因而十分便利读者,这是它的长处。
总结
无论素面型、图像型,还是文字型的图书封底,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如何针对不同内容的图书进行封底设计,并设法扬其长、弃其短,力图创新,加强艺术感染力,成了摆在图书封面设计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整体之美
人文关怀需要无微不至。由此原则出发,设计者还应特别注意图书封底的整体之美,亦即讲究自然美、形式美和艺术性,绝不可将封面做成“虎头”,而将封底做成“蛇尾”。为追求风格的统一和体现较高的艺术水平,设计者就必须全面思考封底构成的各个元素,如已提及的图像、内容提要、著作人介绍、责任编辑和封面设计者的姓名、条形码(书号)、定价等等,给它们安排合适、恰当的位置,使之各得其所,又能组成一幅和谐而美观的场景,多而不冗,繁而有序,明快整洁,让人一见倾心。即使是最为简洁的封底,底色加配条形码和定价,也要让它饱吮艺术的营养,闪烁出艺术的光芒。
实质
图书封底是图书封面的延展与补充,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其延展与补充的实质,就是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乃至
封底《二胡-情迷东南亚》
画面布局在整体行进中的首尾(前后)呼应。而在呼应之时,封面为主,是统帅;封底为次,是被统帅,或副统帅。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之所以强调“呼应”、“帮衬”,是由于封面不能有过多(过滥)的图像、文字,它必须“干净”、简明、艺术,即除了在作为背景的画面上印上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外,不太允许其余的“杂件”存在。封面的“意犹未尽”,还得借助封面之外的载体进行表达、发泄,而表达与发泄,除了目录、正文、后记之外,利用得最多的,便是内容提要或其他文字。内容提要和其他文字若放置于前、后勒口版权页,或内封之后的某一专页,确实不如放在封底。因为封底极易进入读者视线,可以让其迅捷了解该书最为准确的信息。出版人为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阵地,必定要在封底大做文章,借以争取更多的读者。而在争取读者之前,图书封面(封底)的设计者就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考量,用真心、诚意给予读者以人文关怀。如从色彩而言,针对本书适应的读者面,决定启用冷色或是暖色。从图案而言,有的放矢,以迎合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者的口味。从文字而言,也应该斟酌:字体,是黑体还是宋体,是行书还是楷体,是通行体还是美术体,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在“扫描”之瞬,能产生愉悦、欢喜、欣赏的心理,体味到某种快乐、快感;文字的排列,是生动,还是呆板,是疏朗简洁,还是密密匝匝,也能激发读者厌恶或者喜好的情感。而文字的内容,比前二者更为重要―检讨当今中国畅销书的封底文字,也许最大的毛病就是夸大其词,什么“具有极大的现实主义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什么“人生必读之书”,什么“最优秀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教材”,什么“世界十大畅销书之首”等等,故意拔高,矫情夸大,使其提要语与图书的真实内容大相径庭,读者阅读完毕,可能会大呼上当。这是欺骗。封底的文字内容,必须充分尊重读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吹牛,不撒谎,不误导,不强迫;用真诚、真心、真情感动读者,使之思考,让其行动(购买),这才是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00:48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基本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