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作为介入治疗的植入物,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封堵器简单介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基本结构为超弹性的镍钛合金编制成的蘑菇状装置,内附高分子生物薄膜而成,网状结构内部填充有聚酯涤纶或聚四氟乙烯(特氟纶)。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由镍钛合金网密集编织而成的自膨性双盘结构,结构和原理与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相似。
封堵器植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简单介绍
目前运用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传统方法有外科手术和内科介入两种。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传统外科手术需正中开胸或侧开胸,并且需要体外循环,切口长(15-20cm),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最快也需要2-3个小时,术后疼痛较剧烈,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皮肤疤痕明显,影响美观。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基本结构为超弹性的镍钛合金编制成的蘑菇状置,内附高分子生物薄膜而成,网状结构内部填充有聚酯涤纶或聚四氟乙烯(特氟纶)。
内科介入主要通过一根小小的导管经大腿根部切开的一个8-1 0毫米大小的切口,由右侧腹股沟动或静脉将封堵器准确放到心脏或血管内的缺损或异常通道部位,将其堵塞,手术即告结束。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在于没有手术切口,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整个手术过程约1个小时左右。手术后第2天病人就可以下地行走,观察1天就能出院了。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
扩展阅读
1.穆瑞斌,秦永文。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2):181-184
2.伍伟锋,曾晓春。经导管封堵术后房间封堵器血栓形成的认识,当代心脏病学最新进展,2008,366-370
3.徐亮,徐仲英。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5(6):480-484
4.张 敏,谷 翔,许向东,王 冰。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治疗随访过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5(16):3013-3016
5.蒋世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迟发并发症,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