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
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文字溯源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寻”是个形声字,字形从工、口、又、寸。“工”,为绕线的器具;“口”,像缠绕的线;“又”和“寸”均表示手,在此有整理的意思。“彡(shān)”为声符。也有人认为“工”是工具,“口”是嘴,“又”(彐)和“寸”都是手,用手用口,用工具探究搜求事物,就是寻找之义,是会意字。至于八尺为寻,是借同音表义的假借字,字形与字义无关。也有人认为“彡”像乱丝。综合起来,就是表示从一团乱丝中理出头绪来。
有人根据图1-3的甲骨文字形释为“寻”,早期甲骨文(图1-2)像一个人伸开两臂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类似席子或竿子之类的物品,其意是指两臂间的距离。本义当是一种长度单位,即一个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的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的。后来的甲骨文(图3)和金文(图4、5)在下部加“口”。小篆的字形略有变化,变成从“又”、从“工”、从“口”、从“寸”,从“彡”,皆为形符。将工、口二字移至中间一形之中间并列,是为了使形体匀称,下部的“寸”是“又”的演变,如图12。通行字省去“彡”。简化字将工和口省去,写作“寻”。
《释名》讲:“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即一常为十六尺,约两人高。合起来的词寻常,本来指短小的距离或面积。《国语·周语》说,肉眼所能观察仔细的,不过一步半步尺把远;而肉眼所能大致观察神色的,“不过墨尺寻常之间”,按韦昭的解释:“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是形容肉眼观察神色只能有丈把远。后来寻常引申为短小义,再引申为普通、平常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写燕子飞回来时,旧时达官贵人家的豪华府第却变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了。这里有繁华易逝,风流云散的感慨。
寻的另一意义是找寻、探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寻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测量是为了探究,所以把探究、研究、追寻的行为称为“寻”。寻就是找,但找一般用于口语,寻则要文一点。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寸部】徐林切(xún)
𢒫,绎①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此与𤕦②同意。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注释】①绎:抽出丝的头绪。②𤕦(níng):治理。
说文解字注
“绎理也”注:谓抽绎而治之。凡治乱,必得其绪而後设法治之。引伸之义为长。《方言》曰:寻,长也。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古文礼假寻为燅。有司彻乃燅屍俎注:燅,温也。古文燅皆作寻,记或作寻。《春秋传》: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案《左传》服注:寻之言重也,温也。《论语》何注:温,寻也。互相发明。俗本礼注作燖,误。
“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也。彡声”注:徐林切。七部。
“此与𤕦同意”注:说见𤕦下。
“度人之两臂为𢒫,八尺也”注:此别一义,亦因从寸及之。《考工记》曰:浍广二寻。
广韵
徐林切,平侵邪 ‖寻声侵3部(xún)
寻,长也。又寻常,六尺曰寻,倍寻曰常。《山海经》曰:“寻木,长千里,生河边。”又姓,晋有寻曾字子贡。徐林切。十六。
【校释】六,当作”八”,《说文·寸部》:“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寻;部外笔画:9
古文:𡬻
《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并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𢒫,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仍也,继也。《左传·昭元年》: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古语: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又俄也。晋羊祜《让开府表》: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
又用也。《左传·僖五年》:将寻师焉。注:寻,用也。
又侵寻,犹浸淫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又俗谓庸常为寻常。
又姓。晋寻会,唐刘黑闼将寻相。
《韵会》:毛氏曰:从口。俗从几作𡬶,非。𠙛。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彐”,中间横笔两端不出头。
【写法】“彐”窄“寸”宽。“彐”居上居中,口的竖段略向左下斜行。“寸”,主体居下半格;长横起笔横中线下侧;亅(竖钩)在竖中线右侧,钩尖收于竖中线;点的起笔与“彐”左端上下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