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
浦江县寺前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内,是三县要道,西南距浦江县城32公里,北与桐庐县、诸暨市相邻。地处壶源江中游,于壶源江和檀溪汇合处。
概况
有水路可通竹筏,沿壶源江,入富春江,达杭州。陆路,浦江县城至马剑、金沙(属诸暨市)抵富阳的大道穿村而过。寺前村因地处浦江至桐庐、富阳、诸暨要道,成了戎马要冲地带。到2008年,村内有小客车12辆,与通浦江、义乌、金华、桐庐、富阳、诸暨、杭州等市(县)的公路连成交通网络。
1987年前,村中原有街道长300米、宽4米,中架顺和桥,分上街、下街,有南货店、酒店、药店等。农历二、五、八日为集市日。农历八月十三日有庙会,纪念北宋名臣胡则。庙会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寺前,毗邻诸县商贾云集,热闹非凡。1987年,由原来的平湖乡改为檀溪镇,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将原来穿村而过的大道取直,改成长达3华里、宽17米的一字形大街,发展到2008年已有各类大小店铺80余家,设有牲畜交易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并修建了村内和通往各地的道路。路平街宽,灯亮水清,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沿革
北宋熙宁十年(1077)陈姓自车方岭迁于此,因居于古刹惠云教寺前而得名。北负祈山,面临檀水,风景秀丽。县人张元谕有柘坞春耕,檀溪晚钓,会龙哦松,惠云赏桂等八景诗。全村有陈、金、薛等27姓,陈姓占85%。清末属政内乡廿六都,民国时属壶江乡。20世纪50年代初,属会龙乡,合作化时并入平湖乡,建五一、和平两高级社。1958年为普丰人民公社平湖管理区五一、和平两生产队,1961年为平湖人民公社五一、和平两大队,1969年合并为寺前大队,1983年为平湖乡寺前村。1987年为檀溪镇寺前村。镇(乡)人民政府设于此,素为浦江北乡的主要集镇。
寺前村历史上几经战祸。太平军与清民团曾战于此,80%的房屋被毁;日本侵略军侵略浦江时,房屋1300间、厅堂18座,俱遭烧毁,仅留下破屋40余间,颓壁残垣,惨不忍睹,民户由400余户锐减至300户左右,村民长期在艰难中生活。1949年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建家园,百业兴旺,生活改善。1949年后,先后建成的县城至蒲阳、县城至桐庐新合的公路线,在此地设有车站,班次较多。据1992年统计,有637户、2169人。总收入312.85万元,人均收入1012元。
经济发展
1949年前由于单一的粮食生产,耕作条件又差,虽有田980亩、地400亩,但粮食仍不能自给。水稻单产400斤左右,旱地作物单产不到200斤,总产47万斤。1949年后,历经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变耕作制度,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水库4个,蓄水量27万方,修建堰坝3处,机埠2个,旱涝保收面积增至85%,尤其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7年平均亩产1700斤,总产为225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自给有余。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茶园751亩,至1988年,年可产茶1000担,是浦江产茶较多的村之一。其中翠坪茶园,海拔500米,属高山云雾茶,茶叶质优,是制全国名茶--浦江春毫的最佳原料。到2008年,桑园面积417亩,年蚕饲养量568张,产茧20吨。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到2008年生猪年饲养量为2117头。此外,9300亩山林,通过1988—2008年20年的封山育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山青水绿,成为浦江县封山育林的先进单位。
这里原来没有工业,只有少量上门修建的泥水竹木手工业工人和作坊。1949年后,先后办起五金厂、针织厂、竹木加工厂和电器开关厂,到2008年,年产值可达125万元。村有7个建筑队,200余人,分别在上海、江西等地承包工程,有300余人外出上海、江西、杭州、广州、宁波等地经商和打工,到2008年,两项年总收入达50万元左右。
村西有金华火腿加工场,因此这里是驰名中外、历史悠久的金华火腿--竹叶熏腿加工和产地之一。
历史文化
寺前村民风重教。清康熙年间,陈成壁不仅文才冠众,有《新殿签诗》100首,并以助学资教驰名县内外,求学者纷至,时有50里方圆书箱籍于此之誉。乾隆年间,陈永辉为使贫穷的孩子读书,开办义学,助田21亩,银100两。到2008年有檀溪镇中心小学、檀溪镇中学。在校中学生600余人,小学生700余人,儿童入学率达99%。
历史上人才代出。明嘉靖年间,陈贤倡导水利建设,开东塘,建陈道门堰,灌溉农田,造福子孙。万历年间,国难重重,陈伯信典押田园,无私助国,曾有钦赐助国匾额。清陈松龄,子浩然,均工诗善书。陈松龄重修邑志艺文杂志,复编《金华诗录》,以诗鸣于时,有《雪崖诗文集》16卷。并有父子两人的《和鸣诗存》10卷。陈善哉,工书法,擅意笔花鸟,以用笔雄健,着笔豪放著称。多次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展览书画,负誉一时。昔喜画猫,以所作天机生动,自诩可称神品;日本侵略军侵华后,即停笔不绘,人问其故,答:猫应捕鼠,今猫受鼠欺,岂屑再绘!晚年爱作劲松及枇杷。
社会生活
村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到2008年,有1300个座位的影剧院以及电影队、录像队和业余剧团等。更富有特色的是春节期间的龙灯。龙灯始于清乾隆年间。寺前的龙灯,队数之多,方圆百里无出其右,共有22队之多。且造形优美,分黄、红、绿、黑、兰、紫、白等队。龙身画有五彩龙纹,龙头嵌有电光明珠,每节可装灯火,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富有民族特色与浓厚的生活气息。献舞时,配以节奏粗犷而明快的锣鼓,群龙起舞,栩栩如生。尤其是夜晚献舞《双龙抢珠》,两龙对立,中一人耍珠,由慢到急,慢时体态轻盈,舞姿柔美,彼起此伏,令观者仿佛置身于和风细雨之中,心旷神怡。突然珠手招数一变,由缓慢疾转急骤,龙身速度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舞姿刚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扣人心弦。堤岸上和龙身与灯烛,倒映池中,相互辉映,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乐而忘疲。寺前龙灯曾数度赴县城献舞,连同仪杖执事,不下千人。1988年浦江县首届文化节中献舞时,拍成电视,在上海、浙江等电视台中播出。除龙灯外还有长灯,其造型为伏地龙,也别具风格。
所获荣誉
2022年1月,入选2019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