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儿沟位于辽宁省
大连市
中山区,是大连市的重要历史地名之一,发音“刺儿沟”,寺儿沟旧称“红房子”,曾经是大连市最大的贫民窟,日据时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名称由来
日本神社说
一说寺儿沟名称来源与沟内的日本神社,据老大连人介绍,寺儿沟山下原先确实有一座寺庙,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拆毁,随后大连市政府进行了贫民窟改造工程,对寺儿沟、
伊茂沟等地进行了现代化小区的改造,但盖于先前寺庙位置上的楼房却老是先后开裂甚至倒塌,使得无人敢在此盖楼。进入21世纪后,一家开发商开坛做法,并把原寺庙位置让出来作为院子,才终于将住宅楼成功盖起来。
旅顺工人说
那旅顺“寺儿沟”又是怎么来的呢?
2009年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旅顺口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一通墓碑,见证了这个地名的由来。
在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寺沟水库西北岸边,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但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山沟里,隐藏着一个坟丘和一通墓碑。坟丘为圆形,其前立一墓碑。碑为绿色砂岩质,刻制较粗糙,圆额,高0.8米、宽0.45米、厚0.1米,墓碑正面刻有铭文大致如下:“侍 碑故比丘僧当来一位灵 万历叁拾肆年二月初八 年二十七岁”,墓碑背面没有文字。
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副队长王嗣洲介绍说:“从‘万历叁拾肆年二月初八’的字样中可以明确知道,墓碑出自明代,即1606年,在已发现的墓碑中非常少见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实物,大多墓碑需要文物工作人员通过墓碑的形状、质地、风蚀程度等来判断年代。”这通墓碑的发现,对研究大连明代宗教史及地方古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令“三普”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是,墓碑的发现对考证一个地名的来历提供了根据。王嗣洲说:“墓碑所在地是寺沟村,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庙宇,名为感恩寺,1975年修建水库时,寺庙的残垣淹没于库区内。现存的墓碑为小和尚的墓碑,这就见证了寺庙的存在,而一座寺庙坐落在山沟中,也就成了‘寺沟’的来历。由此可以推断,市内‘寺儿沟’一带应该也曾有寺庙存在,由于口语化的说法,从而出现了‘寺儿沟’的名字。”
血泪殖民史
居民构成
20世纪初,寺儿沟是华工居住区,有名的贫民窟。解放后,大连染料厂、大连油脂化工厂和大连港寺儿沟作业区曾经是这里的主要企业,居民中有许多人就是这些企业的职工。近年来,随着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改造,居民身份日趋复杂。
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红房子,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尤如童话故事里七个小矮人的居室。这里所说的”红房子“,却是当年日本人在大连建造的一座人间地狱,当时的名字叫“
碧山庄华工宿舍”,里面挤满着来自全国各地为日本人扛活的苦难民工,由于这些房子是由一色红砖建造的,远处远处望去,房子呈红色,所以人们便将这些房子称做“红房子”。随着大连日新月异的建设,当年的“红房子”已被扒掉,但却留下了这座城市无法泯灭的苦难历史。
“红房子”位于大连市区东部寺儿沟东山背面,是于1911年由日本牟福昌公司经理相生由太郎建造的,当时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共有平房38栋,二层楼房54栋,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墙上架有铁丝网。红房子最多可容纳劳工2.8万人,繁忙时,这里所居劳工3.5万人。红房子里面全部是四层床铺,每人只有一尺的位置,冬天无取暖设施,夏日蚊蝇成群,这里的劳工均是日本人从全国各地骗招而来。
红房子里设“华工事务所”和“工头议事堂”,日本的工头、特务成天在此监视、盘剥中国劳工。在这里,每年冻死、饿死、病死的劳工不计其数,仅1943年3月至6月,仅因患病残废就达3520多人。为了麻醉、愚弄中国劳工,日本人在红房子里面修造了“天德寺”、“万灵塔”等充满迷信色彩的建筑,并公然散布:“前世你欠如来债,今世贬你做牛马”等胡言乱语,企图将日本人压迫剥削中国劳工的罪行合法化。
“万灵塔”也是日本人修建的,每年阴历七月十五,在该塔前便搭起经棚,搞上去所谓的“招魂祭塔“,日本的官员、汉奸、工头等人便身着黑色服装,纷纷前往该塔前献花、祈祷,晚上他们便在此残废的中国劳工的名单装在一只纸船上,放在海上任其随风飘去。
大连电视台城市纪录片《崛起的海岸》采访了曾经居住在的红房子的老居民,据描述,红房子常年死尸遍布,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有的人半夜上茅厕的时候就冻死在里面了,尸体遍布无人收拾。当年的海港工人描述了当年的残酷压迫:
第一,一块豆饼40斤,一个人一次必须肩扛5块豆饼,也就是200斤。
第二,往船舱里装,陆地和船连接的木板很窄,人走在上面不稳,又饿又累,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海里丧命。尤其是冬天,船板上结着冰,更危险。
第三,20多人住在一大间房子里。卫生条件很差,经常爆发瘟疫。日本及中国工头看到医治无望,往往在工人还有气的情况下就把人扔到乱葬岗。
回忆往昔
最早的城市建设者
红房子、狼窝、穷汉岭,这些早年的寺儿沟地标早已不存在,只有夹在高楼里的那座大连史上最早的电影院——东明电影院孑然独立,似乎还在奋力挽留逝去的历史,但那里也是旧瓶新酒,已经成为出租房。
站在寺儿沟一带最高处寺儿沟有轨电车站,四下一望,寺儿沟的历史遗迹太难寻觅了,就连曾经的有轨电车终点站也向远处顺延。
虽然历史遗迹难觅,但是寺儿沟却不乏历史故事。从9岁起就住在红房子里的孙元香老人说,大连解放前,炮台山上有几门日本高射炮,1944年冬,他亲眼看见它们向着万米高空的美军轰炸机射击。第二年,日军排着队向苏军投降。大连染料厂老职工王振华说,寺儿沟一带最大的企业就是大染,它的前身就是日本的大和染料,大染污染挺厉害……
老寺儿沟快被人忘记了,但是有一些人不应该被忘记,他们曾经的名字是福昌洋行里的华工苦力,但是在城市历史的坐标轴上他们的名字是最早的城市建设者。
如今,寺儿沟一带还住着海港工人,父辈、子辈和孙辈。
最早的城市建设者的后代们和父辈一样为以港立市的大连尽力,书写辉煌:大庆油田第一车原油经他们的手上船;新中国第一船出口原油经他们的手走向世界;海上原油也是经他们的手走向国际市场。
《大连掌故》一书的作者韩悦行说,没有寺儿沟,就没有大连。
那个叫相生由太郎的人
20世纪80年代,在寺儿沟的居民区中发现一通碧山庄万灵塔石碑,质地为花岗岩,碑身两侧有时任泰东日报社社长、汉学家金子平吉撰写的万灵塔记铭,共551字,铭文全是对立碑人相生由太郎的赞颂。金子平吉早年曾经同情和支持过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宋教仁、黄兴等革命党人为友,但是在日本殖民政策的浸淫下,也成为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刀笔掮客。
寺儿沟一带曾经油坊业发达
地理位置
地理概况
寺儿沟地处大连市区最东端,东、北两边濒临黄海,北靠春华山,西边与荣民街和
春和街道为邻,南边连接转山街道,面积5.2平方公里,以寺儿沟有轨电车站为中心,周边有
二七广场温州城,贸易大世界等交通便利。
交通情况
有轨电车:201路
联营:710路
小公汽:526路、529路、501路
公交:24路、7路、31路、4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