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披见文公》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创作的记叙文,该文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经过。文章语句简短,情见乎辞,反诘的错综运用和命令的语气,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品原文
寺人披见文公
吕、郤畏逼1,将焚公宫而弑晋侯2。寺人披请见3。公使让之,且辞焉4,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5。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6。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7!”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8。若犹未也,又将及难9。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10。蒲人、狄人、余何有焉11?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
管仲相12。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13。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1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吕、郤(xì):吕即阴饴甥,他的采邑除阴外还有吕(今山西霍县西)、瑕(今山西临猗附近),故又称吕甥、瑕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晋惠公、
晋怀公的旧臣。
2: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3: 见:谒见。寺人披:指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4: 使:派人来到某个地方。让:斥责。
5: 蒲城之役:献公曾被骊姬迷惑,欲立骊姬之子奚齐,逼死太子申生,抓捕夷吾和重耳(文公),而寺人披乃所派去攻打重耳居住地蒲城的人。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6: 田:打猎。中宿:隔两夜。
7: 袪(qū):衣袖。
8: 入:回到国内。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之:指为君之道。
9: 及难:遭遇灾难。
10: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1: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2:
齐桓公置
射钩:鲁庄公9年(公元前685年),
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
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
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3:潜:秘密地。
14:诱:诱骗。
白话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创作背景
晋文公元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晋国大臣吕甥、郤芮密谋纵火烧死晋文公。宣官寺人披得知此事后,求见晋文公。寺人披此前曾两次刺杀文公,文公不想见他。后经寺人披一番合情人理的辩白,文公才答应接见他。寺人披告诉文公吕甥和郤芮的阴谋,这才避免了一场祸乱的发生。左丘明为了宣扬为君者的美德,写下此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中大量采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最出彩的对话应该是寺人披应对晋文公谴责时候的对话,这段话几乎占去了该文章的主体部分。人物语言的应用极其精妙,大量引证、旁证、对比、反问句式的引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寺人披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方式,达到了说服第三方的效果。
文章在一开始,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铺叙和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说出了寺人披见晋文公的原因,是因为“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这样的语言干净利落,可以直接将读者带入情节氛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阐述晋文公的政治处境和周边环境特点。
该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中心突出,指向明显,没有一点赘述,全文通读一气呵成。言简意赅的行文,可以避免拖沓浅白的赘述,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可推敲性。欲抑先扬的语言特点,倒叙插叙的引入,衬托、典故等艺术形式的运用,都为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立体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名家点评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王英志《古文观止注评》:本文主要记载寺人披求见晋文公的过程。寺人披是晋文公的仇人,开始晋文公派人斥责并遣退他,理充词沛,在情在理。而寺人披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敢于用讥讽的口吻。犀利的言辞训诫文公,并分两层为自已追杀晋文公之事辩解,虽危言迫胁,言理却堂堂正正,因而使晋文公转变态度接见了他,晋文公也避免了一场灾难。寺人披见谁得势就依附谁,固不足取,但晋文公不计前嫌、接受意见的政治家的宽宏气量和开阔心胸,令人叹赏。文章语句简短,情见乎辞,反诘的错综运用和命令的语气,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