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场作,是台湾或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左右两边由不同的建筑师傅分别独自建造,合力完成这一座建筑。特色就是建筑左右两边相对应之
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状、样式、手法却各异。
对场作建筑由于可明显目视左右两边的差异,匠师之功力好坏可明显一分高下,两派人马必定倾全力以赴,做出最完美的作品。于是,另一种能况是,主事者明白相互竞争能得到更好的成果,于是就聘请两位不同派别的师傅来共同建造。在这种情形下,有时双方会因为竞争太过激烈,亏本贴钱做竞赛性地投入,以求胜过对方。
以台湾建筑来看,台湾的对场作建筑多是在清代中晚期之后,特别是清光绪及日治时期较多。会有这种现象,分别分析如下: (1)经济方面:台湾人口随著移民不断增加,都会群聚愈来愈明显,因生产力随著人口增加而提升,造成单一区域内之财力物力不断扩大,因而持续增进建造更精美建筑之能力。 (2)匠师方面:在早期,台湾本土匠师较少,传统建筑之建造匠师,多从福建泉州、漳州跨海而来,工资相对较高,且人数亦可能受限。台湾本土匠师在一代代培养茁壮后,到清末日据时期,功力已足以和泉漳明师相抗衡,例如陈应彬。在匠师人力充沛的情况下,便较常出现对场作建筑之情形。
近来,台湾的传统建筑人力凋零,尽管台湾现在的济经能力数倍于百年前,但已无法再建造出精美之对场作建筑,目前仅能进行古迹维修工作而已。对场作,在清末日据时期,达到空前绝后的顶峰盛况,时至今日,保护对场作古迹,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一旦遭到破坏损毁,可能就会永久性地消失,例如台湾新庄地藏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