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跷
民间跷类舞蹈
“寸跷”俗称“寸子”,是河北众多的民间跷类舞蹈之一,多流传于满族聚居的承德地区各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
差别
据滦县张百湾村(满、汉杂居村)满族老人贺瑞臣传史说,“寸子”是清道光年间由御道的汉族民工所传。汉族寸跷,总长约60厘米,上部扁平,长50厘米,下部10厘米,呈圆柱状,顶端有“金莲小脚”。“寸子”传入张百湾后,表演者多为满族,呈现出鲜明的满族舞蹈特点。满族寸跷,总长近1米,上部扁平,50厘米,下部为圆柱体,约30厘米。两者表演风格不同。
文化
起源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发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北台鱼村和宋屯村文艺宣传队演出。寸跷在1996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
参考资料
保定民间民俗文化系列.新华网.2010-12-20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0 21:30
目录
概述
差别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