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拼音:cùn cǎo chūn huī)是一则
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孟郊《
游子吟》。
成语出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寸草春晖”。
成语故事
孟郊是唐代的诗人,他从小家境清贫,曾两次考进士而不中,仕途艰辛。所以他的诗中多流露出自已凄凉的境遇和心声,同时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疾苦。
孟郊一生辗转漂泊,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职位。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孟郊赶忙将自己的母亲接来溧阳同住。此时的他已经饱尝世态炎凉,所以越发觉得亲情可贵,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母爱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然后,诗人动情地叹道:母爱好比春天的阳光,儿子好比春天的小草。温暖无私的阳光,对春天的小草关怀备至。可是,一株小小的草儿,又怎能报答太阳的养育之恩呢?
成语寓意
孟郊从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物写起,短短的几行诗,就写尽了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母爱。诗的最后以寸草比喻子女,用春晖比喻母爱,说明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春晖对寸草的恩情一样,是永远都无法报答的。绝妙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中,也寄托着诗人对母亲发自肺腑的感恩和爱。寸草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子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深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之深、之重、之大,超过了人世间的一切。每一个做子女的都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
成语运用
“寸草春晖”在句子中可充当作主语、谓语;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即使竭尽心意也难以报答。
宋·
徐元杰《游侣母朱氏可特赠雍国夫人制》:“寸草春晖,怅母慈之莫报;煮蒿雨怆,等恩渥之无穷。”
清·
黄景仁《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未能一笑酬苦节,空此寸草春晖心。”
清·
方成培《雷峰塔·祭塔》:“寸草春晖无根处,枉教丹桂吐奇芬。”
现代·李芃《残心郎君》:“若你依然顾念父母的寸草春晖之恩,若你依然挂心病卧在床的慈母,那么让狂魔在这个月十五日的傍晚到断肠崖吧。”
成语辨析
寸草春晖—反哺之私
“反哺之私”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寸草春晖”与“反哺之私”有别:“寸草春晖”强调的是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很难报答得起;而“反哺之私”强调的是长大后的子女应当照顾年迈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