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达摩崖造像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是唐朝时期的摩崖造像遗存。
历史沿革
摩崖题记铭文记录了造像雕刻年代为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吐蕃僧人为祝颂赞普功德和福寿而开凿。
20世纪80年代,为保护仁达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依崖修建了一座两层藏式平顶建筑,由僧舍、厨房和佛堂三部分组成。其中佛堂为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依坡势和崖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造像和题记所在崖壁就成了佛堂的主壁即东壁,这处摩崖造像地因此也被称为“仁达拉康”。
文物特点
仁达摩崖造像利用丹玛山峭壁岩石依山雕凿而成,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内外两重龛。外龛呈纵长方形,上部龛楣造型复杂,由两层上下相叠的华盖、弧拱型棚盖以及华盖下连接的屋形、装饰纹带和垂饰等组成,罩于中央主尊的头顶;内龛龛楣两侧上部分别刻有日、月装饰。造像主要为大日如来佛像、陪衬佛八大随从弟子和两个飞天女神,以及殿堂上部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刻像等。
仁达摩崖造像大日如来佛居中,菩萨环围两侧。大日如来佛像通高3.28米,身高1.95米,高浮雕,结金刚跏趺状端坐于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宽额、秀眉、凤眼、朱唇。上身裸露,左肩环披天衣,双手结禅定印。莲花座下饰有一对小狮,系大日如来佛乘坐。造型夸张,极富动感。头顶左右雕有一对伎乐飞天,秀发披肩,面型丰满圆润,裸上身,双腿弯曲,持铜钹。造型优美,生动传神。八大菩萨黑发垂肩,佩项圈、手镯、臂钟,面向主尊,坐于莲花座之上。整个造像协调对称,造型端庄,线条流畅,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技巧。
仁达摩崖造像两侧菩萨的上方还各有一身飞天,左侧飞天头部右侧刻有一竖列汉文题记“××僧法藏为父母”,右侧飞天头部旁边也有一竖排汉文题记,但已不可识读。在造像区域下方和右侧上方有成组的大段题记,共计4组,其中古藏文3组、汉文1组。汉文题记残存15列,可辨有“同料僧”“都料僧马”“皇帝”等字样。第一组古藏文题记讲述的是珍爱佛法之利益;第二组古藏文题记是简略版的《普贤行愿王经》;第三组古藏文题记阐明了造像的时间、目的、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
文物遗存
丹玛山峡谷约200米的长崖壁,共发现造像38尊,其中最大者高达3.28米,最小者仅20厘米。造像下面有吐蕃时期凿刻的藏文铭刻和数十个汉字。在造像右边刻有藏文的《普贤行愿品》经文。摩崖题记铭文记述了刻经兴佛、赞普敕命僧人参政、祈求唐蕃和好、赞普功业昌隆、众生安乐、号召百姓皈依佛法、保护佛法等内容。
文物价值
仁达摩崖造像是西藏古代唯一融藏文、汉文以及刻像为一体的摩崖造像,是藏东一带惟一能确定为吐蕃时期的造像铭文,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治、文化、语言、书法、绘画、雕刻技术等都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发现填补了昌都地区吐蕃时期金石铭文的空白,丰富了吐蕃金石文化的内容。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仁达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仁达摩崖造像,路程约71.6千米,用时约1小时4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30 07: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文物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