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婚礼,一般通常男子到结婚年龄时,由父母看中某家
姑娘后,请长者或喇嘛看双方生辰属相是否相配,如无克忌则请“昭齐”(媒人)选吉日携带礼品、哈达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长如将礼品收下,求婚即算议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许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缘关系造成近亲结婚。
民俗文化
乌兰察布草原蒙古族的传统婚礼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婚俗特色
订婚
订亲是婚礼中重要仪式,男方通常要携带全羊、白酒、哈达、月饼等礼品到女方家登门拜访商谈议定彩礼。彩礼主要是送牲畜或银元。彩礼要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通常要送彩礼大畜五头、小畜十只、银元数十块。最低也要两头大畜、五只小畜、银元二十块。彩礼议定后要举办订婚喜宴,喜宴要上“乌叉”(即羊背子)、奶酒等,并唱敬酒歌,祝订婚贺辞。喜宴上双方议定婚礼吉祥日,下请贴,定伴郎伴娘,请喇嘛诵喜庆经,女方为出嫁姑娘准备嫁妆、礼品等事宜。
娶亲
议订的良辰吉日到来之时,男方要设酒宴招待陪同新郎迎亲的亲朋好友,由喇嘛诵经祝福娶亲顺利吉祥。
与此同时,女方家中也宾客云集,放“乌叉”(羊背子),欢歌畅饮喜庆酒,等候娶亲人们的到来。通常要请善于辞令、熟悉礼仪、酒量较大、能歌善舞者充当代东人。
迎亲人数须双方事先议妥,应为奇数。一般为五至九名。新郎着民族新装、挎箭袋,携带给新娘制做的蒙古袍、坎肩、靴子、耳坠及送给女方亲眷的礼品。礼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备。赠送礼品时,必须亲手送递到接受礼品者手中,否则认为不恭敬。
当娶亲的马队到来时,女方以代东人为首,祝辞人、数名敬酒人出来迎接。这时女方祝辞人开始以朗诵的形式向娶亲人提问,双方互问互答,言辞流畅,幽默而情趣横生。除沿用古老的喜庆词语外,还要即兴提问,随意发挥,见人论人,见景论景,这充分表现了蒙古部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婚礼中一项传统的喜庆形式。
祝词人完成这种形式后,将迎亲人请进蒙古包。代东人高声宣布婚宴开始。婚宴上摆放“乌叉”,上茶点、敬美酒,女方还让事先邀请来的女歌手高唱喜庆的婚礼歌曲。而后新郎逐次按亲朋辈份敬酒。男方祝辞人高举酒杯唱诵祝酒歌。
婚宴持续时问长短视新郎家远近丽定,新郎家如相距较近,婚宴结束后,迎亲人当日可返回,如果相距较远,婚宴要持续到第二天清晨,以便迎亲人可以日落前返回新郎家。送亲临别时,还要再次欢唱送亲歌。歌词大意是告诫姑娘到婆家要孝敬长辈、夫妇和睦、照看好牲畜和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等。
行前妆扮一新的新娘要由伴娘、陪嫂陪同,坐在毡房内东南侧的坐垫上等候新郎,此时,新郎由陪嫂及迎亲人陪同走进毡包,为了显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将一根羊胫骨粗的一端让新娘握紧,细的一端用左手握紧,用右手大拇指将一块粗哈达(称为散白)包住髁骨压下后,再装入右靴筒内。出门时,男方陪嫂给新娘戴上新昵帽,蒙上紫红面纱,送上马背,告别亲人,走向新的生活。途中,新娘快马而驰,新郎要纵马追赶上新娘,并从里侧抓住马嚼子,用箭头将新娘蒙面纱挑开,端详新娘面貌,双方发出会心的喜悦。
迎亲队伍到家后,要顺时针乘马绕浩特三圈,然后由属相相合者将新娘扶下马,踩着事先准备的毡子或地毯进入新房,不能直接脚踏土地。进入新房后,由伴娘用新郎佩戴刀鞘中的单股筷子分理新娘的头发,进行梳头、佩戴首饰、换上新装。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拜佛、拜火、拜见上辈和亲眷。新媳妇叩拜时,婆母要给请来的喇嘛献哈达,并请为儿媳赐名,让儿媳尝鲜奶,亲手为儿媳佩戴金或镶红珊瑚的戒指、手镯,亲吻儿媳右脸。
由于新娘佩戴较沉重的头戴,行叩拜礼时,只要点头表示磕头即可。然后由代东引导,按辈份、年龄依次拜亲朋。新娘行叩拜礼时,对方要赠送礼品,多赠送适龄母畜(牛马驼羊),象征人畜兴旺,也可赠以金银珠宝、衣物等。
磕头礼议结束后,新娘倒着退出毡包,重新梳洗装扮后,再进入包内,由新郎新娘双双向众亲友请安问好。再依序向长辈敬换鼻烟壶。
婚宴后,由陪嫂将新婚夫妇引入新毡房,由祝辞者将热羊尾、四根长肋骨插放在蒙古包东西两边的乌尼上(蒙古包的支撑架),同时还要唱诵新房赞美词。赞美词淋漓尽致的唱出了新房如意吉祥,并请新郎新娘分食羊尾、肋骨,以象征夫妇白头到老、患难与共、人丁兴旺、牛羊满坡、忠贞不渝、永不分离。
送亲人返回时,男方长辈不出门相送,由代东在包前摆酒席,为送亲者敬酒三杯,称为送行上马酒,新郎和伴随人员事先快马赶在送亲人前面,为他们行礼送别。
如路途较远,婚宴将彻夜进行。夜晚双方陪嫂将新婚夫妇引入洞房,帮助二人将外衣脱下,请他们躺在一起,共枕在一个枕头上,以示共寝共枕,合欢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