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宾门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建筑
东门,是俗称,其正式名称是寅宾门,古时称镇流门。寅,敬也。《书经·尧典》有“寅宾出日”句。东门紧傍东南的官船码头公安门,也是迎来送往之地。东门被称为“寅宾门”,以敬宾客,是十分贴切的。寅宾门城台宽12.65米,长34米,上建有“宾阳楼”。东门之所以出名,成为荆州的著名景点,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宾阳楼。现有的宾阳楼虽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但也弥足珍贵。
荆州古城现有的城门中,东门无疑是最有名的,这一名气来自于东门城楼——宾阳楼。这里是来荆州参观古城的宾客必到之地,也是荆州古城曝光率最高的地方。特别是不久前在我市举行的奥运圣火荆州传递活动,特意选取了在金凤广场举行,宾阳楼就成为这一活动绝佳的背景,其雄伟身姿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传遍了全中国。
原有的宾阳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后损毁。1986年至1987年,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大木构架的宾阳楼重建起来。其通高12.9米,南北面阔18.9米,东西深约11.6米。其结构为重檐歇山顶,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屋面青灰筒瓦覆盖,屋脊翼角翘起,各饰带兽。城楼分为上下两层,重800余吨,全部由36根、直径35厘米左右的圆形木柱支撑。上层天花为祥龙图案,梁架仿明代青绿点金旋子彩画,四周绕以回廊,供游人环楼远眺。檐下悬挂8盏6面型龙头宫灯。下层檐下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宾阳楼”匾额,金边黑底,长2.6米,宽1.1米,金色阳文。南北两门各装一对镀金虎头门环,门槛包以青铜。四周原设有平座,中间陈列有仿制的关羽、张飞的大刀、长矛。两层角脊上饰有鳌鱼和兽头。门窗均为四抹头斜方格眼隔窗门窗,城楼内地面铺有1.2市尺方形青石。南北两端墙角设有木梯各一架,供游人直上二层,观赏风景。
对于我们荆州本地居民来说,提到东门,更多的是指车水马龙的新东门。新东门虽非原有城门,但与新北门、新南门不一样,它在清末就有了。据传,东门(寅宾门)和公安门原来都有吊桥,后来被洪水冲毁。此后重建吊桥时,便合二为一,建在了东门和公安门之间,距两边各200米左右。民国年间,这些吊桥逐步改为固定的木构桥梁。其中以东门最大,因设九孔,俗称“九眼桥”。1986年在疏浚护城河的同时,新建了东门九孔石桥,使之成为我市进出古城的一条交通要道。这座桥高7米,宽25米,长100米,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单向人行道,人行道两侧,饰有石刻护栏。在石桥南侧的桥洞上方,透雕石质蟠龙龙头,内连自来水管伸出桥外。每当龙头喷水,阳光折射,恰似九道彩虹,横空出世,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这座桥也被改名为“九龙桥”。
昔日的宁静今日的喧嚣
靠近宾阳楼的张居正街,如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三十几年前,这里的环境在68岁的谢道春老人眼中,只能用“荒芜”来形容。大片的农田和坟墓,为这里平添了几分无言的冷清和落寞。这里的人,大多住着土墙屋和草棚子,因为生活贫苦,连瓦屋都十分少见。
从老人口中我们得知,张居正街以前叫解放路,路面很窄。民国前,这里是满城的一部分,以后仍有很多满族人居住在这里。在谢道春小时的记忆中,满族老太太都有点凶,他害怕单独出来玩。
那时的城墙,没有如今的热闹:城楼没有修复,城墙上也长满了杂草,城砖风化得很厉害。城墙上人烟稀少,很少有人来玩。“城墙上的砖也被一些人搬去垫基脚了,在上面玩还不能大意,得防着,别一不小心掉下来。”老人指着城墙上那些依稀可见的类似屋檐的痕迹告诉我们,那里就是以前别人搭棚的地方。搭棚的大多是外地人,因为无处落脚,他们就在城墙边,用芦席搭起了简易的家。后来这边改造时就全拆迁了。
热心的老人还告诉我们,以前土城边上栽过很多漆树,后来都被砍了,城门洞子(瓮城)里还建过油库。不过这些地方都已经长满了草,很难找到它们留下的痕迹。在南面的城墙上,有几排模糊的字迹,虽然已经无法辨认,但还是让人充满了好奇,忍不住去猜想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护城河上昔日的木桥,已演变成了“九龙桥”;昔日的交通要道老东门,如今也是格外悠闲清净。沿着护城河往北走,能看见新增的观光马车、古装摄影和各种运动器械,这里的现代气息似乎更浓。大人们在这里悠闲漫步,孩子们在一旁打闹嬉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这里似乎已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最好去处。
如今的东城,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这样的兴旺与热闹在三十年前,谢道春不曾想到。可他还是十分喜欢这份变化,“人多了,热闹了,我们生活在这里也开心嘛!”
踏着古老的青石板一路走来,不经意看见城墙边有一棵横向生长的树,树干已有一半折断,可树尖上依旧发满了嫩绿的小芽。欲断的树枝历经艰辛,却依然支撑着新的生命,或许这也正如城墙,虽历经千年的沧桑,但仍能在风雨后,承载起新生的力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3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