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寄宿制学院,就是把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合一的共同体,是校中之校。
比如,哈佛和耶鲁,都各有12个寄宿学院,只不过哈佛叫House,耶鲁叫college。哈佛另有第十三个house,供非寄宿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普林斯顿则有5个学院,最近又建了第六个。牛津的学生分属39个学院,剑桥则有13个学院。这些学院,一般是几个宿舍建筑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型的庭院,需要凭证件出入,除了宿舍外还有自己的图书馆、教室、咨询室、餐厅、公共休息厅、计算机房、演艺厅等等设施,并有院长、教授的公寓、办公室。总之是自成一体。一个学院300到500人,师生同住,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
这种体制,和我们的大学生宿舍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建立在教学与生活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去教室上课、去图书馆借书,属于教育活动。宿舍除了给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其实主要就是一张床和卫生间而已)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寄宿学院则不同。寄宿学院的基本概念是:大学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的生活不能被教室和宿舍所分隔,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分开。比如在晚间,寄宿学院里的活动异常丰富。同学可以举行各种讨论会和社团活动。住在学院的院长,也经常举行“院长茶会”,请社会名流和学生座谈。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或学术共同体,寄宿学院把学生的专业和社会阶层全给超越了。比如,一个关于贫困和社会公平问题的公开讨论,需要来自各种专业、各个阶层的学生用自己特殊的知识和经历来丰富别人的见识。这样,课堂所学的东西就成了活的,一个学科的东西会受到来自其他学科的挑战。
现在我们就能回答什么是大学的问题。大学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而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甚至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上大学仅去大师的课上听讲是不够的,闭门只读圣贤书也是不够的,而必须作为共同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停地交流、互动,自我管理,促进自己的人格发育和知识的成长。教授不过是这个共同体内的资深成员,学生则是后辈,大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而寄宿学院制度,则是实现这一共同体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