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声
1964年西蒙和加芬克尔演唱的歌曲
《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是美国民谣组合西蒙和加芬克尔演唱的歌曲,由保罗·西蒙创作,汤姆·威尔逊制作,最初被收录在组合于1964年10月19日发行的专辑《Wednesday Morning, 3 A.M.》中。然而,由于该专辑销量不佳,西蒙和加芬克尔决定分道扬镳。1965年,汤姆·威尔逊为这首歌添加了电音伴奏,使其迅速走红。这一成功促使西蒙和加芬克尔重组,并在1966年发行的专辑《Sounds of Silence》中收录了这一版本。
歌曲创作
创作历程
《寂静之声》是保罗·西蒙创作的第六首歌曲。1962年,时年21岁的保罗·西蒙在浴室里创作了该曲。他利用浴室良好的回音效果,在创作时打开水龙头,让舒缓的水流声伴随着他,随后熄灯,在幽暗的环境中弹奏吉他,最终创作了该曲。创作完毕后,保罗·西蒙与阿特·加芬克尔在一家咖啡馆里对该曲进行了排练。1964年3月,他们在制作人汤姆·威尔逊(Tom Wilson)的帮助下录制了该曲,伴奏仅有两把原声吉他和一把立式贝司。保罗·西蒙表示,该曲的精髓在于其简洁的旋律和歌词,它们共同传达了年轻人的疏离感。他从大学阅读材料以及其他来源中汲取了灵感。同年10月19日,该曲随西蒙和加芬克尔的首张录音室专辑《Wednesday Morning, 3 A.M.》发行。由于这张专辑的销量并不理想,保罗·西蒙和阿特·加芬克尔最终分道扬镳。
1965年,美国东海岸的电台开始有人点播《寂静之声》。制作人汤姆·威尔逊得知消息后,在保罗·西蒙和阿特·加芬克尔不知情的情况下,受鲍勃·迪伦的歌曲《Mr. Tambourine Man》和《Like a Rolling Stone》启发,为该曲添加了电子伴奏。这个版本于同年9月发行,并在数月后登上了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保罗·西蒙在英国阅读了《公告牌》杂志才得知这一消息。这促使保罗·西蒙返回美国与阿特·加芬克尔重组,并于1966年1月17日发行了组合的第二张录音室专辑《Sounds of Silence》,其中收录了电子伴奏版本的《寂静之声》。
创作团队
歌曲歌词
发行信息
发行历史
榜单信息
1966年1月1日,《寂静之声》获得了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1968年6月15日,该曲获得了日本公信榜单曲榜冠军。
销量认证
歌曲鉴赏
《寂静之声》令人难忘的单调旋律和轻盈的曲调,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然而人们往往会忽视这首歌的寓意和内涵。这首歌以沉思的琴弦开场,立即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其歌词在细腻的原声背景上投射出模糊却动人的意象。尽管作者将这首歌的流行归因于其简单的易唱性,但歌曲实际上触动了许多曾经感到疏离和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人们的心弦,引起了集体共鸣。
叙述者在歌曲中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唯一能理解他的只有黑暗和他的孤独。歌曲的意义超越了单一叙述者的视角,它像一道光芒揭示了人群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黑暗和沉默中寻求避难。之后,一段令人寒心的歌词描绘了未来,人际交往变得更加表面化,冷漠不断蔓延。
该曲以警告作为结束,明确地指责了无所不包的消费主义,并以那些已经迷失于其中的人为例,警示人们,如果继续在沉默中寻找慰藉,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后果。正如阿特·加芬克尔所说,这是一首关于人们无法相互沟通的歌曲。
《寂静之声》旋律飘缓低迷,歌词充满了一种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仿佛在诉说着年轻无助的一种宣泄。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年轻的一代经历疯狂而矛盾的青春,这首歌轻易地挑动了他们的神经,产生了共鸣。
重要影响
获奖记录
重要成就
重要演出
社会影响
《寂静之声》多次被影视使用。1967年,该曲被选为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2009年,该曲被选为电影《守望者》的插曲。2013年,该曲的纯音乐版被选为电影《激战》的插曲。2016年,安娜·肯德里克翻唱的版本被选为动画电影《魔发精灵》的插曲。
翻唱版本
参考资料
.American Songwriter.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09:54
目录
概述
歌曲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