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尾鳞鲀(学名:Abalistes stellatus)为鳞鲀科宽尾鳞鲀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以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及广东沿海和台湾海峡等,属于热带近海常见底层鱼。内脏有弱碱毒,去除内脏和剥皮后可供食用。
形态描述
宽尾鳞鲀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圆弧形。尾柄较细,前端圆柱状,向后渐呈平扁状,尾柄宽大于高,尾柄最低处宽为其高的1.2~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0~4.1倍。头中大,侧扁,背缘和腹缘均略突起。吻较长大,眼前方、鼻孔下方有飞纵凹沟。眼中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宽平,为眼径1.2~1.6倍。鼻孔很小,每侧2个,位于眼的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颌齿均为具凹刻的楔状齿,上颌齿2行,外行齿每侧4枚,内行齿每侧1枚;下颌齿1行,每侧4枚,无内行齿。唇肥厚。鳃孔侧位,稍倾斜,下端与眼后缘相对。
头体除上下唇外全被板状鳞,鳞中大,多为菱形。鳃孔后方具数枚大骨枚状鳞。尾部无棘突,后部有2纵行由鳞形成的不甚明显的低棱。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鳃孔上方,具3鳍棘,第一鳍棘粗大,棘缘有6~7行粒状突起,棘长约等于或稍短于吻长;第二鳍棘细长,第三鳍棘较短,约为第一鳍棘长的1/3~1/4。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上方,基底较长,体长为其基底长3.0~3.5倍。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五鳍条下方,体长为臀鳍基底长3.4~3.7倍。胸鳍短圆形,侧中位。腹鳍合有1鳍棘,能活动,棘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尾鳍分叉,幼鱼尾鳍截形,随着个体的增长,尾鳍上下缘的鳍条逐渐延长,体长240~ 320 mm者的尾鳍上下缘鳍条长为尾鳍中央鳍条长的4~5倍。
体灰褐色,腹部色浅。体背侧具许多浅蓝色大斑,腹部具浅蓝纹,头部具数条浅蓝色条纹,眼间隔附近常具黑褐色大斑。幼鱼背部具3大白斑,分别在眼后、第一、第二背鳍间的背部和第二背鳍基底中央下方。第一、第二背鳍基底间有一浅蓝色大斑。第一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黑色,第三鳍棘后方的鳍膜白色。第二背鳍及臀鳍浅色,鳍膜上有5~7纵行蓝绿色条纹。胸鳍黄色。尾鳍灰褐色,隐具蓝色条纹或断续斑点。
生境
宽尾鳞鲀为热带近海常见的
底层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
软体动物和
甲壳类。
分布
红海, 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 南至澳大利亚。中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及广东沿海和台湾海峡。
价值
肉肥厚,内脏有弱碱毒,去除内脏和剥皮后可供食用。鲜食或加工成咸制品。体长最大可达60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