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粉梅
蔷薇科李属植物
宫粉梅(Prunus mume f. alphandii (Carr.) Rehd.)是蔷薇科、李属植物,梅花品系中真梅系直枝梅类宫粉型,其花复瓣至重瓣,呈或深或浅的红色。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干褐紫色,有纵驳纹,小枝细而无毛,多为绿色。叶广卵形至卵形,先端渐长尖或尾尖,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锯齿细尖,仅叶背脉上有毛。花在冬季或早春叶前开放,果球形,黄绿色,果熟期5-6月。
植物学史
宫粉梅的学名是以法国景观设计师Jean Charles Adolphe Alphand的名字命名的,学名中Prunus mume为梅花的学名,alphandii则为变型加词,最初是以其在日本的栽培植株为对象定名的。由于梅花在中国品种繁多,有记载的品种达300余种,以陈俊愉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经过多年的反复推敲确立了梅花品种分类标准。根据已有的分类体系,梅花品种分类的第一级标准是枝条姿态,第二级标准多为花型,第三级标准为花色(或萼色)。
宫粉梅代表栽培梅花的一个主要类型,品种丰富,至1962年中国已有统计宫粉型品种75个。因其花色常为粉红,也被称作粉梅或红梅。由于宫粉梅主要在重瓣性方面较野生种有较多发展,Rebder将其作为一个变型处理。后依据1999年陈俊愉院士提出的“中国梅花种系(种型、系统)、类、型分类检索表”中梅花的3种系5类18型,将宫粉梅分类为真梅种系-直枝梅类的宫粉梅型。宫粉梅包含的品种有“大宫粉”“小宫粉”“粉玉宫粉梅”等等。
由于梅花的形态特征差异有限,许多学采用PARD标记法以加强对不同梅花类型的区分、鉴别,如包满珠等人对梅的野生种、果梅与花梅栽培品种的同工酶谱带进行分析后发现,作为花梅栽培品种的宫粉梅等谱带较多。宫粉梅在品种演化上为出现较早的类型,分化极其丰富复杂,是一个高度杂合的群体。宫粉型品种一般花色粉红,为复瓣至重瓣,但种间形态差异极小,因而从形态描述和蛋白质水平方面的研究难以揭示中间的本质差异。张俊卫等应用PARD标记法区分了42种宫粉梅品种,发现其仅在花粉形态和同工酶谱带上表现出一定差异,可通过PARD数据计算品种的遗传距离,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后构建用于区分品种的指纹图谱。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具梅之典型枝,枝天然不扭曲,直上或斜出。小枝绿色,无毛。枝内新生木质部绿白色。叶卵形或椭圆形,长4-8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具细小锐锯齿,幼时两面被柔毛,老时下面脉腋具柔毛;叶柄长1-2厘米,幼时具毛,常有腺体。
花单生或2朵生于1芽内,径2-2.5厘米,香味浓,先叶开放;花梗长1-3毫米,常无毛;花萼绛紫色,无毛或被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花呈碟形,花复瓣至重瓣;花瓣呈深或浅之粉红色,2-3层,瓣数13-23枚。果近球形,径2-3厘米,熟时黄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粘核;核椭圆形,顶端圆,有小突尖头,基部窄楔形,腹面和背棱均有纵沟,具蜂窝状孔穴。花期2-3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
宫粉梅和朱砂梅常被统称为红梅,在形态上较为接近,分辨宫粉梅和朱砂梅,首先可看花色,宫粉梅色较浅,朱砂梅色深;其次宫粉梅木质部为白色,朱砂梅木质部为红色。
直枝梅类中的种与宫粉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花色、花瓣或花萼上,如江梅为纯白、水红、桃红色的碟形单瓣花;玉蝶梅为白色复瓣碟形花;绿萼梅为白色单瓣或重瓣花,萼片通常为绿色。垂直梅类不同于宫粉梅枝直上或斜出的特征,枝自然下垂或斜垂;龙游梅类则天然扭曲。
生长环境
宫粉梅喜温暖略湿润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耐寒力,需要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空气清洁的生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高、可耐瘠薄。生长较慢,寿命长。
分布范围
宫粉梅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种至至日本、韩国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西部、东南地区各省。其中选育后的部分抗寒品种引种至中国北部的北京等地。中国西南山区有野生。
繁殖方法
嫁接、扦插、压条、播种均可。
嫁接
通常采用切接劈接、腹接和靠接法,多于春、秋两季进行。宫粉梅用嫁接法繁殖较为普遍,优点是保持品种优良特性,生长快,开花早,多以山杏、山桃及实生苗为砧木,可于早春萌芽前进行嫁接,也可以于夏秋季芽接。
扦插
多用硬枝扦插,插穗若用500毫克/千克吲哚丁酸处理,可提高成活率压条于春季进行,将根际1-2年生的萌蘖枝,用利刀环剥后埋入土中,深3-5厘米,秋末与母体分离,另行栽植。亦可采用高压法进行繁殖。为培育新品种和大量繁殖砧木时,可采用播种法繁殖。
播种
宫粉梅中许多品种的结实率较高,但用种子繁殖易生变异,故通常仅在培育新品种或繁殖砧木时时采用播种法。夏季采收种子后秋季播种,或埋土冷冻在次年春天播种。
栽培技术
宫粉梅栽培应选择日光充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缓坡地,忌选封口地带。土层应深厚疏松、通透性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为佳。33宫粉梅在田间栽培需一年施肥3次,分别是秋季落叶后堆肥、6月下旬施花芽分化肥、1月初开花前施催花肥。发芽前应剪去幼苗主干距地面60-80厘米处,发芽后留3-5枝主枝。开花后应修剪植株过密的部分。
以生产切花为目的时,多在露地成片栽培。一般株行距宜小(3米×3米)。主干低矮(约30厘米)。并要重剪。多施追肥。促使生长大量较长的枝条,以供切取花枝。可采用催花的方法使其在特定节日应时开放。花时应将植株置于阳光充足处,使温度徐徐上升,切忌增温太猛,并要经常向植株喷,以保持空气湿度,待花蕾着色后,移至低温处,这样蕾期可维持10-12天,若给予15-20℃的条件,则5-7天即可开放若要使其在“五一”开放,冬季可将花芽丰满的盆栽梅花移至稍高于0℃的冷室中。至翌年4月上旬逐渐移至室外。“五一”即可采收切花。若要“十一”开放,则要在枝梢长到30厘米左右时,扣水,多施追肥,摘除全部叶片,依次给予低温和增温处理,即可于“十一”供应切花当花蕾透色时为采收适期,采后按花枝的长短分级包装出售。
病虫防治
常见的虫害(蚜虫、红蜘蛛等)及病害(炭疽病、疮痂病等)在宫粉梅上较易发生。针对虫害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蚜虫的天敌蚜茧蜂、瓢虫等,红蜘蛛的天敌捕食性螨类、草蛉等;也可以进行施药防治,如灭蚜松乳剂、高效菊马、各种杀螨剂等。炭疽病的常用药有水溶性多菌灵,可与疮痂病结合防治。
主要价值
树姿古朴,花素雅秀丽,最宜植于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丛植及群植。传统的用法常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而配植景色。
参考资料
宫粉梅.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4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