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梳名篦
中国古代妇女八大发饰之一
延陵梳篦(Yanling comb)是中国古代妇女八大发饰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延陵,今日常州之古称在流经篦箕巷畔古运河的桨声灯影里,源远流长着传统工艺的精湛、美妙。
梳篦起源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地区的地方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妇女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你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的诗句。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明代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
工艺流程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常州篦箕、木梳采用天然材料,尤以精湛技艺的手工制作为特色,以选料精细,工艺考究为著称。篦箕取壮竹“竹青”质地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断齿,再经胶合,打、挫、抨括等 72 道半工序方能完成一张篦箕的制作,篦梁上还以字画描绘,镶嵌珠宝进行装饰,十分讲究。木梳以优质名贵树材为主,如黄杨、檀香、石楠、枣木等,其质坚纹细,色泽清艳,经 28 道工序制成木梳,齿浑润滑,梳除发垢,利于整发按摩,再饰以雕、描、刻、烫工艺,融实用与欣赏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梳篦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讲究。木梳制作须经过28道工序。主要有:选材、拉舵、打屯头、切片、煮坯、码板档、推头、推板、齐口、开齿、撞梳、剔齿割尖、倒叉、锯背、刨背、绞背、刮光、钩线、扦竹节、砂磨、上光、整修等。
篦箕粗加工制作有42道工序,精加工制作有30道半工序。如制作高档篦箕,还须增加雕、描、刻、烫等工艺。
1、制作篦箕。有锯竹筒、开竹片、劈竹黄、开蔑丝工序;
2、制作篦梁坯。分为锯竹筒、开梁坯、倒梁角等工序;
3、制骨档。有断骨料、煮料、开骨条、斩坯、矾骨档等工序;
4、制漆。
5、漆篦梁。有染色、印花、着色、漆篦梁等工序;
6、制楂。有煮篦、拉蔑、铡蔑、吊黄、拗齿、绕线盒掐楂子等工序;
7、胶工。有调漆、齐口、断梁、腰梁等工艺;
8、打磨。有抽线、剪档、拉磨圆头、刮齿等工艺;
9、挫草。哟挫齿、打草、换破齿等工艺;
10、襄头。分为剪磨骨条、锯头、镶头、嵌头等工艺;
11、拨工。
12、抨括:整修圆头、抨括、上蜡着光。
制作精品工艺梳和精品梳篦,就须在梳背和篦梁上,进行五种工艺的精工细作。这五种工艺即:“雕、描、刻、烫、嵌”。艺人制作时皆徒手而成。雕,既是在梳背、篦梁上浅雕花鸟、鱼虫、人物等图案;描,在梳背上,用笔彩绘出多种戏曲人物和花草图纹,并配之相应的背景。尔后上蜡,色彩调配与组合要求和谐美;刻,用特制刀刻出各式艺术字及梅兰竹菊图形,运刀的力度是关键;烫,用电笔,烫烙出人物、花虫、山水,要求线条精细,层次感分明;嵌,即在木梳背、篦梁上嵌珠镶银,在黄杨梳上嵌象牙,再刻花。
功能价值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木制梳篦,或其它材料制作的梳篦,除其能用来梳头的实用功能外,它还具有保健功能和妆饰工艺欣赏价值。
用梳、篦梳头养生、古已有之。养生家将日常梳头当作自我保健之法和养生的重要手段,南北朝时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头当数栉、血流不滞、发根常竖。明人谢肇制《五杂组》卷一二亦载: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因此,梳子还得了个美名木齿丹。清宫的《起居注》记载,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让太监用特制的梳子为她长时间梳头,这使她在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自古天下男人之所以比女人平均寿命短,除烟、酒、色等恶习因素,恐怕与极少梳头不无干系。因此,经常使用梳篦进行梳头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脑长寿的作用。
梳、篦还具有妆饰作用以及较高的工艺价值。在我国古代,梳篦是八大发饰之一,妇女们常把精美的梳篦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时间一久,还形成了插梳之风。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次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近代和当代妇女虽不普遍以梳篦插髻妆饰发式,但有些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子女仍沿袭用精美梳篦来作发饰。
风俗趣味
梳子在一些民族婚俗中也起着一定的用途,在印度比尔部落有个叫“巴各利尔”的节日,该节日历时七天,是男女青年选择伴侣的好机会。姑娘头上插着许多小梳子,都是求爱者送的。在这里梳子是美好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和现今某些北方农村,梳子仍作为必需的陪嫁物品。
相反梳子在有些民族中却又是非常忌讳的。在我国藏民族中,必须把梳子用后藏在较隐蔽的地方。如果女人把梳子插在头上去迎接客人或者从事其它活动,则认为是很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而日本,梳子在外极受冷遇,其原因是在日文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意为极其辛苦。
梳子在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中还作为随葬品放入棺木。在考古工作时发现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质的梳子,据考古研究发现,这种随葬的梳篦就其制作工艺的精粗,选料的优劣,以及摆放的位置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高低。竹篦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仍被作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烧。
实际上,梳篦是过去中国百姓家庭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它的出现和整个中国的衣冠文化制度不无关系,即便从最直接的功能来看,梳篦的作用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梳、篦原来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梳子的角十分疏,而篦却十分的密,梳子用来梳拢头发,篦子却是清除发间异物,起清洁作用的;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常州梳篦是随东晋出土文物而一起出现的,距今历史为1600多年。而在1200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发明了肥皂。此之前的千余年间,他们一直顶着一头油腻腻的毛发,而中国常州工匠们却在大运河畔制造着精美的梳篦,打扮着华夏古国弱冠束发的才子、及笄的少女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0:32
目录
概述
梳篦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