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如意
明清玉器
宫廷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如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宫廷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了近3000件如意,此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许多珍贵的如意。
文化内涵
如意具有祈福祥瑞的含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近三千件如意,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的。如意是清代宫廷常用之物,所以流传至今的如意为数众多,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了近3000件如意,此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许多珍贵的如意。
材质类别
清代宫廷如意的材质上有玉、金、银、铜、翡翠、水晶、宝石、珍珠、珊瑚、玛瑙、琥珀等,品种不下几十种,其中以玉制如意较为常见。
另外,如意的式样有单镶如意、三镶如意、五镶如意、镂空如意、浮雕如意、平雕如意,也有用整块玉石、翡翠、水晶雕刻而成的。而且,如意一般都要配上精美的穗带,这些穗带有黄、红、绿、蓝等颜色,有的穗带腰结处还编织着各式各样的中国结,有双喜结、寿字结、双鱼结、花篮结等。
理解
故宫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片所居,天人对应,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靠近它一步的。
延伸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163,000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前半部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极、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历史演变
如意的前身是爪杖,所谓爪杖,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痒痒挠”或“不求人”。因其柄较长,可以抓到脊背上双手够不到的有痒之处,能如人之意,是以得名。如意进入皇宫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匠制造如意之时不惜成本代价,所以如意的实用价值逐渐消失,观赏性增强,且因其名字较美,所以祝福和祥瑞的美好寓意越来越突出。
也正因此,在清代宫廷中如意随处可见,皇宫的宝座旁,寝宫的案头桌几上,皇后嫔妃的手里都可见到如意。在传世的画作中也可以见到如意的使用情形,例如《乾隆雪景行乐图》中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上,手里就握着一把精美的如意。
另外,描绘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里面有一位嫔妃正在赏花,她的手里也拿着一件竹雕灵芝如意
而且在光绪皇帝选立皇后的过程中,如意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如意的名称吉祥,所以将如意交给称心如意的女子作为皇后。
清代宫廷如意有许多是做成灵芝的摸样,这是因为人们认为灵芝是长生不老的仙草,还是能够起死回生的神药,《白蛇传》中白蛇就是盗取了灵芝才救活了许仙的性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0 14:25
目录
概述
文化内涵
材质类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