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诉讼研究——基于程序的考察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宪法诉讼研究——基于程序的考察》是2015年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凤兰。
内容简介
《宪法诉讼研究——基于程序的考察》的研究路径是打通国别界限,通过比较研究,剥离各国不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带来的个性内容,从宪法诉讼构成要素的角度着手,在宪法诉讼的技术层面发现具有共性的东西。旨在通过对宪法诉讼之诉的要素研究,提炼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诉讼理念和具体程序制度安排,为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提供思路和具体设计。
作者简介
黄凤兰,女,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合著、参编著作多部,主编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0年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2年出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在《行政法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发表论文、文章约三十篇。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宪法理念与宪法诉讼
第一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法与法治
二、法律具有普遍性
三、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四、法律的可循性
五、法律高于政府
六、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
第二节 法治的实现路径
一、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创建法治政府
第三节 宪法诉讼的由来及其影响
一、宪法诉讼的概念
二、宪法诉讼的由来——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宪法解读
三、宪法诉讼的传播与影响
四、来自美国的对司法审查的质疑
第二章 宪法诉讼的功能
第一节 通过宪法诉讼挑起宪法对话
一、法院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对话
二、法院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对话
三、司法审查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对话
第二节 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保障
一、权利及其保障
二、宪法权利及其保障
三、宪法诉讼是实现宪法权利的重要保障
四、宪法诉讼创设新的宪法权利
第三节 宪法诉讼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问的平衡
一、宪法诉讼解决宪法争议
二、宪法诉讼是实现各政治力量之间平衡的平台
第三章 宪法诉讼的构成条件
第一节 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
一、宪法诉讼对象的案件性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二、案件要具有成熟性
三、宪法诉讼案件对象的非政治性
第二节 当事人适格
一、当事人适格的含义
二、影响原告资格的因素
三、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
四、主张他人利益的原告资格
五、主张公共利益的原告资格
六、原告的种类
七、宪法诉讼的被告
第三节 宪法诉讼之诉的利益
一、基本权利的保护
二、立法的违宪审查
三、其他诉求
第四节 宪法诉讼的管辖
一、宪法诉讼管辖的内涵
二、宪法诉讼的审查范围
第四章 宪法诉讼的基本法理
第一节 宪法诉讼的回避原则
一、回避原则的含义
二、对宪法诉讼回避原则的评价
第二节 合宪性推定原则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含义
二、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法理基础
第三节 立法事实
一、立法事实的含义
二、对立法事实的审查
第四节 立法裁量
一、立法裁量的含义
二、立法裁量的审查标准
第五节 立法不作为
一、立法不作为及其违宪审查
二、对立法不作为的救济
第六节 立法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含义
二、对立法程序的违宪审查
第五章 合宪性判断的标准
第一节 法院司法审查态度的变化
一、严格审查原则
二、司法最低主义
第二节 合宪性判断的标准
一、合理性判断标准
二、衡量性判断标准
三、明确性判断标准
四、明显性判断标准
五、明显和当前的危险判断标准
第六章 宪法诉讼的程序及裁判
第一节 宪法诉讼的审理
一、司法独立及其保障
二、穷尽法律救济途径
三、宪法诉讼的预审程序
四、宪法诉讼的撤诉与和解
第二节 宪法诉讼的裁判
一、法官对宪法裁判的决定作用
二、宪法判决的落实与政府其他部门、公众舆论的关系
三、宪法诉讼的裁判折射出法院对违宪审查的态度
四、宪法诉讼的裁判是对宪法诉讼功能的最好诠释
五、宪法裁判的类型及效力
六、宪法判例的效力
第七章 国外宪法诉讼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宪法诉讼必要的思想、制度准备
一、法治、宪法权威是宪法诉讼建立的前提要件
二、宪法诉讼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三、司法独立行使审查权是宪法诉讼不可或缺的制度准备
第二节 我国从国外宪法诉讼中得到的启示
一、我国相关制度的现状及其评价
二、我国未来的制度选择
三、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20 22:4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