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岗拱北
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的中国伊斯兰教陵墓
宣化岗,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西北10华里许的北山查湾村,亦称“宣化岗道堂”、“北山拱北”。为哲赫林耶门宦导师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等人的陵墓。所谓“宣化”,即“宣扬、教化”之意。拱北是阿拉伯文的音译,为中国伊斯兰教各门宦在其导师的葬地和道堂建造的圆顶建筑。
概况
宣化岗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北山门宦的纪念地,“哲赫忍耶”是阿拉伯语,为公开、高声的意思,又可译为高念派或高赞派,意为高声赞真主、纪念圣人之意。
宣化岗原为清末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逃难隐居之地,后以耕作为生,暗设道堂,秘密传播哲赫林耶学理,并于清光绪八年(1882)用重金赎回马化龙等人遗骨葬于此地。后发展成为哲赫林耶门宦讲经、传道、静修及管理所属教坊的中心。
历史
宣化岗内埋有“哲赫忍耶”门宦四位教主的遗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辈教主马元章及其三弟马元超复兴教门的根据地。马元章是哲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四世孙,在同治年间,“哲赫忍耶”门宦惨遭清政府血腥镇压,几乎灭绝,马元章兄弟二人由云南逃出,隐居张家川北山,后来他们购得刘姓的少量土地,以耕作为主,并秘密进行“哲赫忍耶”的复兴活动,此地即为根据地。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马元章派人用重金买回马化龙等四人的头骨埋在这里,这里又成为马元超看守马化龙坟墓的住所。后来逐渐成为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公开讲经、传道静修的道堂,教徒称为“北山拱北”。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马化龙的坟墓上修起了八卦圆顶(阿拉伯语称这种圆项屋建筑为拱北),群众开始称其为“拱北”。拱北的大规模兴建工程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宣化岗的名称也从此流传开了。经过三代相继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占地达到13200平方米。岗内相继建有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四位教主的八卦墓庐,另建有经亭院、礼拜大殿、会客院、经书学堂、家属院以及附属建筑设施24处。所以宣化岗拱北便成了全国“哲赫忍耶”教众景仰的中心地。
特色及现状
拱北的群体建筑规模宏大,多为殿堂式构架,造型各异,技艺精湛,砖木雕刻玲珑剔透,遍置名贵地毯、花卉、香炉等,还珍藏有伊斯兰经籍、汉文史籍、名人书画、阿文经字画、社会名流题书的匾额、珍贵文房四宝等。
宣化岗的建筑精工细琢,宽敞明洁,分客人、眷属住地以及讲经传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坟冢拱北。自民国以来,安维峻、袁世凯、于右任、冯玉祥、吉鸿昌、白崇禧、段祺瑞等众多社会名流、军政要人或涉足来此,或慕名景仰,纷纷赠送匾对,赋诗题词。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中,宣化岗被拆毁,许多很有价值的题书、题字、楹联等文物散失殆尽,只有极少数现藏县博物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20多年的修建、维修、整理,建成经亭1座、拱北4座及客房、沐浴室等。经厅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隆脊翘角,筒瓦覆盖,宏伟庄严。北面建有4座八卦拱北,右起第一座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反清斗争回族领袖马化龙之墓。中间两座是马元章、马元超之墓,左边是马进成之墓。这4座拱北是请外地建筑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其建筑自成体系,独具风格。拱北外形四角飞阁、角亭对峙、楼塔突起,琉璃筒瓦金碧辉映,塔顶弦月别具一格。昔日的宁陵堡和拱北被土围墙连在一起,内栽松柏、白杨、冬青等乔灌木。拱北周围松柏掩映。春季,龙柏花开,香气袭人;夏日,山花烂漫,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迷人。
活动
宣化岗拱北以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最大的陵园和独特、典雅、古朴的民族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过往客人和一批又一批哲派教众。宣化岗拱北每年举行10多次大小不等的“尔曼力”活动,悼念先烈,为亡灵祈祷。规模最大的是农历正月十三马化龙遇难纪念日,届时,有全国各地的穆斯林怀着虔诚和敬意,来宣化岗拱北,在寒风中祭祀、朝拜。每逢哲派教主及先辈纪念日、生辰日,宣化岗拱北都要宰牛羊、炸油香,诵《古兰经》敬主赞圣,整个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8 19:59
目录
概述
概况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