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鲤鱼灯舞
客家地区闹新春的民俗活动
鲤鱼灯是客家地区闹新春的民俗活动。
简介
鲤鱼舞多由儿童扮演。五鲤的雄鲤鱼稍大些,青色,其余四尾雌鲤是红色。鲤鱼骨架用竹片扎成,裹以绸布,首尾都能摆动,可以手持表演,鲤鱼模型内装电池灯,组成五尾鲤鱼灯。另设禹门(或称龙门),用广东汉乐《百家春》、《得胜会》等八音锣鼓吹伴奏进行表演。舞蹈分六小节:一、鲤鱼出草、相会;二、游戏;三、冲浪;四、交尾;五、跳龙门;六、长游。整个舞蹈抒情优美,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与乐观主义的精神,表现了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的胜景。现在,鲤鱼灯舞表演的人数已随场地的大小而调整人数,最多可以100多条鲤鱼同时表演,表演者多为年轻学生。
鲤鱼灯舞的鲤鱼全长大约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各部分皆用竹篾编织,用丝线把三部分联系起来,鱼中间是空的,可放置蜡烛,鱼身外则用一些花纸剪出的鱼鳞、鱼须等粘贴而成。要制作一条生动的鲤鱼需要很好的手工技术和欣赏水平。
鲤鱼灯舞是流行于连平县忠信镇一带的民间艺术,这种艺术表演主要是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因为“鱼”和“余”同音,所以舞“鱼”以祝愿“年年有余”。
表演时,9个青年女子各撑起一条鲤鱼随着锣鼓声表演鱼的各种动作,另有两个丑角跟在鲤鱼后面。身材高大的丑角拿鱼网,另一个则是拐子拿鱼篓。锣鼓一停,两个丑角则表演打鱼的滑稽动作并说一通笑话,博观众一乐。说完后,9个撑鲤鱼的青年女子则唱《鲤嬷歌》,每个回合唱一节,总共要表演12个回合,唱12遍。如“正月里来正月花,到你府前打鲤嬷。到你府前锣鼓响,拜了秀才拜老爹。二月里来二月花,百样青草又生芽。百样青草又碧目,打扮小姐嬲妹家。”鲤鱼灯舞在解放前后十分流行,从每年的正月初一一直舞到正月十五。
大埔鲤鱼灯舞属抒情的民间舞蹈。它分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鱼跳龙门”三个舞蹈小段, “鲤鱼跳龙门” 是其代表作。2007年6月,大埔县百侯镇鲤鱼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客家鲤鱼灯舞.广东文化网.2011-01-2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3 23: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