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节
客家文化主题盛会
客家文化节,多为客属地政府或客属社团推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客家文化,发展、创新客家文化为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节”、“台北客家文化节”、“香港客家文化节”、“澳门客家文化节”、河源“中国客家文化节”、东莞凤岗“客侨文化节”、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 “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台湾“桃园客家文化节”、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等;另外“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于2012年11月在梅州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已确定出席。
简介
客家文化节客家地区一年一次的客家文化盛会,旨在传承和丰富客家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增进客家地区的友谊,为全球各地客家人建立一个长期的文化交流平台。
客家文化
综述
客家,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民系,来自中原。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区,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的基础上,秉承了儒家读书为贵的传统思想,普遍地勉励子弟发奋读书,求取功名, 形成的一个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刻苦耐劳和爱国爱乡, 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支系。因此客家文化概括地说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又善于从当地文化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家园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各地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宗教信仰
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归来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方言文化
客家方言既保持了唐宋中原的古韵,又在闽粤赣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吸收当地畲、瑶民族的语言因素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话。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谁为正宗客家话,公有公说,婆有婆道。一般说来,梅州市梅城方言较多人认同,据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以此为准。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代民歌的传统和《诗经》风格,后随客家人由北而南的迁徙,吸收了土著居民歌谣的精华。客家山歌在平民百姓中口耳相传,不拘男女老幼,遍布城市乡村,随着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客家山歌等民间文学传播得更远。
客家建筑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多为圆形的土楼,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据传说,闽西一个个圆形土楼曾被美国卫星跟踪多时,误为核反应堆,一时吓坏了大洋彼岸之人。
饮食文化
客家的饮食文化承传了中原饮食文化和南迁后新的食材和饮食习惯,又受到土著饮食文化影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来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客家菜的特点是肥、咸、烧(热)。
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敬月光”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风水文化
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岭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相传的口啤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又名杨救贫,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客家地区,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风水术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术向福建传播,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往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的漂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客家人心灵之中。
举办情况
广西博白
大陆第一届客家文化节2006年11月2日在广西博白县举行,此后,其它客家地区也争相举办。
博白客家文化节,是以展示博白客家文化底蕴为主线,以“欢乐、友好、合作、发展”为主题,全面宣传博白客家文化,辅以商品展销、客家美食和推介博白编织工艺品的节日盛会。
深圳
2006年12月16日 深圳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昨晚在深圳市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城堡”——“鹤湖新居”开幕。
深圳是历史上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原住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的生活习俗、语言等至今保留着客家遗风,客家文化成为真正的“本土文化”。深圳客家文化节是深圳原住民为弘扬本土文化,展示深圳文化底蕴的客家盛会。
河源
2008年9月14日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于9月19日至21日在有“客家古邑”之称的广东省河源市举行。
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传承和丰富客家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增进客家地区的友谊,为全国客家人建立一个长期的文化交流平台。
澳门
2010年10月9日澳门广东兴宁同乡会主办的第一届澳门客家文化节暨澳门广东兴宁市同乡会第三届理监事就职典礼在澳门渔人码头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客家文艺汇演、客籍精英经贸论坛、书画及特产展销四部分。主办单位希望透过活动呈现客家文化的精髓,凝聚客家人的力量,促进澳门与客属地区的旅游、经贸发展。
梅州
2012年11月22日,由国务院侨办、国务院台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将在梅州举行。
首届“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将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包罗万象的艺术元素;将节会办成“三会一季”,即客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会、客商产品展销会、招商引资盛会和世界客都欢乐季,逐步形成国际节会品牌。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0 12:05
目录
概述
简介
客家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