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江西省赣州市境内客家纪念坛
纪念坛位于八境台下的龟角尾公园,地处章贡两江合流后的赣江源头。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纪念鼎位于赣州城区龟角尾公园,纪念鼎高5米,直径4.1米,重达8吨,仿照西周时期大克鼎,由青铜铸造而成。2004年11月18日至20日,第十九届客属恳亲大会在“客家摇篮”赣州举行,由赣南、闽西、粤北的与会客家人捐赠建造纪念坛和纪念鼎,于当年11月19日落成。纪念鼎由船只沿着客家先民南迁路线,跨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运抵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地理位置
位于八境台下的龟角尾公园,地处章贡两江合流后的赣江源头。
简介
当年,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冲破十八滩的阻隔,就是在此弃舟登岸,定居于赣南大地,成为客家人,然后再迁徙到闽西和粤东。因此,纪念坛选址于此意义不言而喻。纪念坛半径12.5米,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地坛这一建筑形式,旧时在地方州县为社稷坛。客家的传统社会,系典型的农耕社会,借用这一形式,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基座分为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基座的五级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五次大迁徙。
在纪念坛的第三层基座上,安放一只高达5米的三足大铜鼎,象征客家人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赣、闽、粤三省相毗邻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一则有定鼎这意;二则铜鼎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赣闽粤三省;三则铜鼎为古代祭祀重器,并有插置香烛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可将纪念文字铭铸在鼎身上。纪念坛平面上被均分为三个面,分别代表赣南、闽西、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在当今客家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纪念坛相对应的三组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条生命之源——赣江、汀江、梅江。今后开展祭奠活动,可登坛祭拜。
大江网讯
江西日报
记者梁健报道:悠悠赣江水,浓浓客家情。2004年11月19日上午,地处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赣州龟角尾公园里,唢呐齐鸣,鼓乐喧天,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的“重头戏”之一———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剪彩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客属代表,与赣州客家乡亲共同见证了全球客家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纪念坛位于赣江源头的龟角尾公园。当年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冲破十八滩的阻隔,就是在此弃舟登岸,定居于赣南大地,成为客家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又迁徙到闽西和粤东。纪念坛半径12.5米,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基座分为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基座的五级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纪念坛平面上被均分为三个面,寓意赣南、闽西、粤东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在当今客家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纪念坛相对应的三组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条生命之源———赣江、汀江、梅江。
在纪念坛的第三层基座上,安放着高达5米的三足纪念铜鼎,(象征客家人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赣、闽、粤三省相毗邻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有定鼎之意;铜鼎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赣闽粤三省。据了解,纪念鼎是在江苏南京完成铸造的,历时3个多月,耗资54万元,高5米,直径4.1米,重达8吨,仿照西周时期大克鼎,由青铜铸造而成,客家地区第一大鼎。鼎上刻有219个字的铭文。该鼎于2004年8月22日,由船装载沿着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从南京出发,跨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于8月29日运抵赣州。
19日上午8时许,在一片客家民俗鼓乐声中,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剪彩仪式正式开始,客家乡亲们欣喜地拥上前,一睹纪念鼎真容,浓浓的亲情、乡情洋溢在客属乡亲和所有在场群众的心中。各客属团体代表纷纷献土、献花,表达对先民的无限敬仰之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3 11:59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