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夜坐》是明代诗人
袁凯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淋尽职。
作品原文
客中夜坐1
落叶萧萧江水长2,故园归路更茫茫3。
一声新雁三更雨4,何处行人不断肠5。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客中:指于京都金陵任职。
2.萧萧:象声词,这里是草木摇落声。
3.故园,故乡。归路,回去的路。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4.新雁:初来的雁。三更,半夜时分,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5.行人:出门在外的人。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白话译文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猛听得一声鸿雁啼叫,况且又是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创作背景
这诗大约作于明初的首都南京。当时袁凯以布衣身分被朱元璋召为御史,照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可是朱元璋对江南士大夫拖有深刻的忌恨,动辄加以罪名,处以极刑,许多名流冤死刀下,袁凯也屡遭危险。这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官宦生活,实在是令人畏惧。袁凯一心想离开这凶险的漩涡,回到家乡华亭(今上海松江)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名家点评
中共江苏省盐城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朱枝富《悲愤愁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情融景中,情深意切,把游子思乡的情绪渲染到极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作者简介
袁凯(生卒年不详),明诗人。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末为松江府府吏,洪武三年(1370)征拜御史。因事为
朱元璋所恶,佯狂辞归。永乐初卒。年轻时游于杨维桢之门,其《白燕》诗为
杨维桢所叹赏,人呼“
袁白燕”。著作有《海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