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审,汉语一级字,读作pán或shěn,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详究、考察,由此引申出检查核对、知悉(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悉也”)、周密、明白、不偏斜等含义。
字源演变
审,本是会意字,简化字形则是新造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尚未见于甲骨文。在字形上,早期金文中的“审”字(图1)由上部的“宀”、中部的“米”和下部的“口”组成,之后有两种写法:一是“口”内加了饰点变为“曰”的春秋金文字形(图2),一是承续早期金文字形的战国文字字形(图3)。二者都演变为承续春秋金文字形的战国文字字形(图4)后有两种演变途径:一是字形大体不变的隶书字形(图5、图6),一是早期金文字形中的“口”讹变为“田”的小篆字形(图7)。据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英杰等学者研究,“审”字小篆字形的出现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承续春秋金文字形的战国文字字形中“曰”被改写为“田”而来,一是《侯马盟书》中由上部的“宷”和下部的“思”组成的古文字字形(图8)省去“心”而来。小篆中的“审”字经历由上部的“宀”和下部的“番”组成的隶书字形(图9)后演变为楷书中的“审”字(图10、图11)。在字义上,“审”字的本义是“详究,考察”,引申指“检查核对”、“知道,知悉,察知”、“详细,周密”、“明白,清楚”、“正,不偏斜”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二上】【釆部】
宷,悉也。知宷谛也。从宀,从釆。(徐锴曰:“宀,覆也;釆,别也。包覆而深别之。宷,悉也。”)式荏切。
审,篆文“宷”,从番。
说文解字注
【卷二】【釆部】
宷,悉也。知宷谛也。
注:谛,《广韵》引作“諟”,古同部假借也。
从宀、釆。
注:徐锴曰:“宀,覆也;釆,别也。能包覆而深别之也。”按:此与“覈”字从“襾”、“敫”同意。
式荏切。
注:七部。
审,篆文“宷”,从番。
注:然则“宷”古文、籒文也。不先篆文者,从部首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审
古文:宷。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式荏切,音婶。《说文》:悉也。本作“宷”,从宀,从釆。徐铉曰:宀,覆也;釆,别也。能包覆而深别之也。今从篆作“审”。《增韵》:详也,熟究也。《书·说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中庸》:审问之。《礼·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又《礼·月令》:审卦吉凶。注:谓省录也。
又《庄子·徐无鬼》: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注:郭象曰:“无意,则止于分,所以为审。”循本曰:“言此理相守,未尝相离,如水之守土,影之守人,物之守物,审定而不移也。”
又凡鞫事曰审。《书·吕𠛬》:其审克之。
又束也。《周礼·地官·羽人》:十羽为审。注:古人徵羽为旌旄之饰,弓箭之用。审,一束也。
又姓。汉审食其。《正字通》:汉郎中审忠,灵帝时上书论曹节等罪恶。
又《韵会》:与“盘”同,水盘旋也。《庄子·应帝王》:止水之审为渊。注:审音盘。简文云:“蟠,聚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34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