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通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武昌区武珞路549号。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年),初名东山寺,已有1600余年历史。
历史沿革
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年),始建宝通禅寺,初名东山寺。
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易名弥陀寺。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随州大洪山寺迁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元代(1280—1291年),建洪山宝塔。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此后几经毁坏。
元至顺三年(1332年),华实任该寺住持,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
元元统二年(1334年),寺庙扩建告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
明天顺元年(1457年),楚靖王朱均讹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更寺名为“宝通禅寺”,一直沿袭。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次修葺宝通寺。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宝通寺遭兵燹毁圯。
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1879年),修复宝通寺。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宝通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24日,时任民国大总统
黎元洪国葬礼在宝通寺举行超度仪式。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宝通寺。
1953年,政府拨款维修宝塔及备殿堂,培植园林花卉,使其恢复旧观。
1992年,宝通寺先后请回缅甸玉佛像两尊,新建海岛罗汉宫,万佛楼,鼓楼等。
1994年,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恢复重建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
建筑格局
结构
宝通寺依山而建,寺院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山门、圣僧桥、放生池、钟楼、大雄宝殿、鼓楼、弥勒殿、藏经楼、祖师殿东西花厅、念佛堂、伽蓝殿、方丈室及禅堂,寺后方有洪山宝塔。
特点
宝通寺在设计布局上重视群体组合的有机构成和端方正直。宝通寺建筑着意于表现整个群体空间的秩序,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顺序组成,营构出自然圆融之美。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明末建筑,庞殿顶,面阔五间,前廊圆柱间设木栏杆。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居中,身后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
洪山宝塔
洪山宝塔原名灵济塔,始建于元朝,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而建,因坐落于洪山,又称洪山宝塔。洪山宝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44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塔内部为石砌,外包以砖,每层均以砖砌出塔檐、平坐。沿塔基圆门内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该塔经多次修葺,墙外壁留有元代刻塔记八方,记述修塔盛事。
弥勒殿
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殿内主尊为弥勒佛,金光夺目;佛寺的守护神韦驮亦供奉在此殿内,背向弥勒佛而立,造像威严。左右有观音、地藏王塑像,两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文物遗存
铁佛殿殿内有铁佛二座,均为唐代遗物,系从城内铁佛寺迁来。殿中银质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宽,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
大雄宝殿内一口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铁身铜缘,形体庞大,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
历史文化
无名 昌明法师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文物价值
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它的寺院建筑都和北京故宫的建筑非常类似,在历史上还曾得到过10位皇帝和6位王候的护持,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寺院,对于研究中南以至全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措施
1950年,宝通寺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宝通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92年,宝通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宝通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
交通信息
武汉市内公交59路、66路、401路、413路、503路、510路、518路、518路通宵线、521路、538路、576路、583路、593路、596路、618路、702路、703路、703路通宵线、715路、723路、728路、797路、804路、811路公交车可到达。
乘坐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至宝通寺站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