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
六博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至唐代初期象棋整体形制基本成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盘,棋子为立体造型。到唐代宝应年间象棋兵种及走法上已与现代象棋非常相似,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工具,宝应年间的日本遣唐使把中国象棋带回日本并加以推广传承,一直称其为“宝应象棋”到如今。
典故
中国象棋最早是一种简单游戏,交战双方各有16个棋子:车、炮、马、象(相)、士(仕)各2个,兵(卒)5个,将(帅)1个,游戏时红棋先走,以“将死”或“困死”对方将(帅)为胜。牛僧孺把象棋变得更接近现代形制,在他的《玄怪录·岑顺》篇中,就有一个关于古代象棋的故事。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汝南人岑顺暂时住在陕州一个破旧的地方,每天晚上都能听到鼓声。有天夜里,岑顺梦见一个自称金象国使者的人,说要和天那国军队交战,让岑顺来观战。
这时岑顺看到墙壁下的老鼠洞变成了城门,两支军队严阵以待,有个军师向金象国王建议排兵布阵,说:“天马斜飞度过三关停止,上将横行连接四方,辎车直进不能回翔,六甲依次不要乱走。”
国王同意了,一声鼓响,一匹马斜跳三尺。又一声鼓响,一个小兵横行一尺。再一声鼓响,车向前冲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不一会儿,天那国军队大败溃逃,国王逃到了一角。这样持续了许多天,后来岑顺的家人挖开老鼠洞,发现连着一个古墓,古墓里摆着一副象棋棋局,是要开战的样子。棋子是用铜铸造成的,因为在唐代宗宝应元年,人们把这个称为“宝应象棋”。
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二,载“始以车、马、将、卒代日、月、星、辰者,岂异人乎,正牛僧孺耳。”
其中“斜飞度三止”是马同国际象棋的马走法,走的是2*3格的对角线,因此长度为三(√13≒3);“六甲”为六种棋子。这诗表示在唐代的象棋同
波斯象棋有六种棋子,与现代的中国象棋只差炮这棋子。
考证
牛僧孺《玄怪录》中,岑顺梦见和墓中挖出的象棋,只有王、将(象)、军师、辎车、天马、六甲(步卒)6个兵种,可见当时还没有炮。
根据现代学者胡适两条笔记,考证出是牛僧孺完善了中国象棋。
一是元代和尚念常《佛祖通载》中,在唐文宗开成己未年(公元839年),大书“制象棋”,原注记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国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机:木制器械,发射石头的工具)矣”。
二是《全唐书》吕才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提到吕才“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唐《续藏经》记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由此可知,牛僧孺以前象棋是没有炮的,加炮以后,才完成了现代象棋的雏形。
以前的象棋是立体的,牛僧孺《玄怪录》中描述的古墓中,“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根据这些文字分析,唐“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的。
北宋古墓中出土的象棋,是圆形平面的铜质棋子,直径大小不同。正面有车、马、炮、将、士、象、卒等字样,反面是各种不同的图案。将是坐着的将军,腰里挂着剑;士是女将的样子,上身军装,下身是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马;炮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说明这个时候象棋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