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路街道,隶属于
上海市静安区,地处静安区北部,东至东宝兴路、轨道交通三号线(原淞沪铁路)与虹口区接壤,南以铁路为界(西华路)与北站街道为邻,西至西藏北路(原和田路)与芷江西路街道相连,北邻中山北路与共和新路街道衔接。行政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千米。2010年末,宝山路街道辖区总人口8.07万人。
历史沿革
原宝山路街道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隶属昆山县,后隶属嘉定县。
明朝嘉靖年间,始有村落。清末民初,淞沪、沪宁、沪杭铁路先后通车设站,遂向城市演化。
抗战后,大批苏北来沪贫民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上陆续搭起棚户简屋,形成大片棚户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后,境地属十五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五区改称北站区。
1949年7月,属区接管会和人民政府派出人员第四办事处。
1959年,由宝昌路、宝源路办事处(成立于1954年)合并成立宝山路街道。
原青云路街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境地由原属宝山县江湾乡划入闸北自治区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属十四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四区改称闸北区。
1949年7月~1952年,先后属北站区接管会、人民政府派出人员第四办事处。
1956年,建闸北区青云路办事处。
1958年11月,青云路、止园路办事处及北郊区柳营路办事处4个居民委员会合并,建闸北区青云路街道。
撤并后
1996年10月,撤销宝山路街道、青云路街道建制,并划入北站街道的部分区域,设立新的宝山路街道。
2016年3月,原静安、原闸北区“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静安区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宝山路街道辖象山、会铁、宝山路499弄、青云路435弄、宝华、王家宅、通阁、芷江中路294弄、宝昌路600弄、陆丰、三宝、通源、止园、儒林、存仁、荣昌、汉兴、邮电、华德、劳动、宝通、公兴、祥林23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023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宝山路街道辖18个社区,街道人民政府驻青云路60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宝山路街道地处静安区北部,东至东宝兴路、轨道交通三号线(原淞沪铁路)与虹口区接壤,南以铁路为界(西华路)与北站街道为邻,西至西藏北路(原和田路)与芷江西路街道相连,北邻中山北路与共和新路街道衔接。行政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宝山路街道地处长江三角洲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3-3.7米之间。境地原为
吴淞江古道,北宋时江面淤塞,河道变窄,元代形成芦苇荡。原有朱家
浜横贯东西,深浦河流经南北。后填朱家浜,筑严家阁路(今芷江中路),填深浦河,建宝昌路。
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宝山路街道辖区总人口8.0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24693人,城镇化率100%。总人口中,男性41054人,占50.86%;女性39672人,占49.14%;14岁及以下5405人,占6.70%;15~64岁6.48万人,占80.25%;65岁及以上10537人,占.13.05%。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8.01万人,占99.26%;另有回、满、蒙古、土家、朝鲜、壮、苗、傣、彝、白、藏、维吾尔等21个
少数民族,共596人,占0.74%。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7.93‰,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长率-1.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9800人。
经济
2011年,宝山路街道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726万元,比上年增长25%。境内有银行网点7家,证券营业部4家。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宝山路街道宝山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个,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内有图书馆、健身房、舞蹈排练房、网吧、影院等,上海首家眼镜博物馆也坐落在辖区内。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宝山路街道中小学共8所,幼儿园6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宝山路街道有上海市中医医院、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等医疗单位。
社会保障
2011年,宝山路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41户,人数2491人,支出930.842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6人。辖区内设有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街道敬老院1个,床位50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个;老年人助餐点1个;慈善超市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为残疾人服务的阳光之家、阳光心园和阳光基地各1个。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1个,涵盖劳动、民政、医保、计生、残联等与居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宝山路街道电信网络、宽带全覆盖,有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各设网点1个。
交通运输
宝山路街道紧邻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和上海汽车客运总站。
风景名胜
宝山路街道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和红色旅游点,有12处革命遗址,其中9处在本街道境内,被誉为“红色宝山”。主要有民国十一年(1922年)初在商务印书馆发展党团员,是全市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之一的企业。国共合作初期,在青岛路(今青云路)创办的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办学时间较长的一所最早高等学校,时有“东方红色大学”之称,培养了大批国民革命干部。民国十二年(1923年)9月,中共“三大”后,中央政治局从广东移至上海,在香山路三曾里(今临山路)设立中央局机关。
毛泽东和
杨开慧曾经在此工作和居住过。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上海总工会在宝山路宝山里2号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在宝山路宝兴里等处策划、领导伟大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宝山路584号(东方图书馆)成为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总指挥部。同年4月12日,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政变,在上海总工会的组织推动下,市民10万余人在青云路广场集会,会后进行游行示威,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枪杀,死伤数百人,造成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大惨案。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宝山路街道因路而得名。境内宝山路始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宝山县命名,曾名宝山东路。
文物遗迹
宝山路街道地处原闸北华界,是较贫穷的华人集居地。这块土地成为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鏖战最激烈的地方。
1977年12月,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公布,将宝山路三德里附近列为革命纪念地。
上海基督教闸北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闸北堂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闸北堂再次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中,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重新建造。
荣誉称号
2020年5月,宝山路街道获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