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组织实施的物资和人员转移行动
宜昌大撤退是指抗日战争期间,卢作孚组织实施将实业建设的重要物资和人员从宜昌向后方的转移行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抗日力量,中国组织将沿海、沿江的重要工厂和人员迁往大后方。武汉、宜昌作为长江重要的航运节点,涌入了大批的人员和物资。1938年,日军纠集重兵准备夺取郑州和武汉。中国政府在组织武汉保卫战的同时,将集中在武汉的物资陆续转移到宜昌,并准备再从宜昌转运到后方。同年5月,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以交通部次长的身份赴宜昌负责督运事宜。
宜昌到重庆的水路全长约1300里,经过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县、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10个县,沿途航道狭窄,滩多湾急,难于行走,如船人巫峡,两岸哨壁,纤夫无法立足,只能候风满帆而行:有的急滩,以数百人拉纤,每小时也仅能前行数丈;遇到险滩,水流过滩时落差太大,行船多易失事。
卢作孚采用“三段航行”法,将航段划分为宜昌到奉节三斗坪、三斗坪到万县、万县到重庆三段,根据水域情况安排合适的船舶负责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实施客运舱“座票制”,将原来二等铺位一律改为座票,增加客运量。增加码头设备,提高装卸力量。做好人员安排,强化监督执行。至当年12月,圆满完成抢运任务,在短短40天抢运出积压器材的三分之二,让滞留宜昌的人员全部脱离险境。
宜昌大撤退保存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大批工厂、物资和人员顺利转移到抗战大后方,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晏阳初称赞此次活动为中国实业的“敦刻尔克”。民生公司因抗日有功,获得国民政府嘉奖,卢作孚获得国民政府颁发一等一级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23:0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