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瓷
北宋时期的瓷器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商朝二里岗、殷墟中的白陶,已呈现当时工匠对白色器用的追求。
当3世纪长江流域(尤其是浙江越地)持续生产高温青瓷后,具有白色胎土产地的北方,也尝试烧造外表带釉的瓷器。
6世纪后期,北齐(550年—577年)产白釉器皿,但从釉药学角度来看,那些白釉器皿只能称为低温釉陶,或高温半瓷胎土的低温铅釉器,非属一次性高温烧造的白瓷;不过北朝陶匠蓄意追求白色陶瓷外观的努力,已经相当明显。
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是北方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生产精细白瓷闻名的邢窑是北方窑业的代表,与南方的越窑比肩并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唐代北方各地许多窑场都受邢窑影响,因此在造型、釉色、装饰以及烧造工艺方面皆与其非常相似,正处于创烧时期的定窑也不例外。唐代后期,北方白瓷有两种:白胎白釉的瓷器与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晚唐五代时期,定州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局势,又灵山土为上等的制瓷高岭土,附近还富有长石、石英、白云石等制釉原料,最重要的产区涧磁村北方的涧磁岭古代多煤井,因此,具有优越的制瓷自然地理条件的定窑得以迅速发展,而考古挖掘出土的许多晚唐五代精美的墓葬瓷器标本,可显示定窑技术上的成熟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定窑白瓷渐渐超越了了邢窑的地位。
北宋初期10世纪下半,定窑白瓷的器面有装饰划花条纹,但多为直刀细刻的线状花纹;外壁常雕刻多层莲瓣纹,作浅浮雕表现每瓣莲瓣均作中脊出筋;采仰烧,足端无釉,口缘满釉,但也常在窑烧前刮除口部一圈釉,或在烧成后口边琢去一圈细边。此期的定窑白瓷为模仿耀州窑与越窑而制作的。
北宋期间11世纪20—50年代,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出现重大转折。原直刀细刻的线状划花转为斜刀长线条箆划的划花;浮雕凸起的莲瓣纹减少。采用内模的印花纹饰出现,此期完成;覆烧技法到11世纪50年代才完全发展完成。定窑风格在此期完成。
11世纪后期—12世纪初期为北宋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士族墓葬如韩琦家族墓群、吕大临家族墓群,均出土不少品质甚佳的定窑作品与残片,以莹洁滋润的豆瓷为主,大口、小足、芒口等特征,说明覆烧技术普遍。
12世纪20年代—50年代,此时定窑为金朝(1115年—1234年)所属,窑业兴盛,品质与数量都来到巅峰。金代北方各地出土的定窑白瓷数量甚丰。《金史》载:“真定府产瓷器。”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商朝二里岗、殷墟中的白陶,已呈现当时工匠对白色器用的追求。
当3世纪长江流域(尤其是浙江越地)持续生产高温青瓷后,具有白色胎土产地的北方,也尝试烧造外表带釉的瓷器。
6世纪后期,北齐(550年—577年)产白釉器皿,但从釉药学角度来看,那些白釉器皿只能称为低温釉陶,或高温半瓷胎土的低温铅釉器,非属一次性高温烧造的白瓷;不过北朝陶匠蓄意追求白色陶瓷外观的努力,已经相当明显。
隋(581年—618年)、唐(618年—907年)是北方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以生产精细白瓷闻名的邢窑是北方窑业的代表,与南方的越窑比肩并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唐代北方各地许多窑场都受邢窑影响,因此在造型、釉色、装饰以及烧造工艺方面皆与其非常相似,正处于创烧时期的定窑也不例外。唐代后期,北方白瓷有两种:白胎白釉的瓷器与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而定窑就是白胎白釉的瓷器的代表。晚唐五代时期,定州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局势,又灵山土为上等的制瓷高岭土,附近还富有长石、石英、白云石等制釉原料,最重要的产区涧磁村北方的涧磁岭古代多煤井,因此,具有优越的制瓷自然地理条件的定窑得以迅速发展,而考古挖掘出土的许多晚唐五代精美的墓葬瓷器标本,可显示定窑技术上的成熟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定窑白瓷渐渐超越了了邢窑的地位。
北宋初期10世纪下半,定窑白瓷的器面有装饰划花条纹,但多为直刀细刻的线状花纹;外壁常雕刻多层莲瓣纹,作浅浮雕表现每瓣莲瓣均作中脊出筋;采仰烧,足端无釉,口缘满釉,但也常在窑烧前刮除口部一圈釉,或在烧成后口边琢去一圈细边。此期的定窑白瓷为模仿耀州窑与越窑而制作的。
北宋期间11世纪20—50年代,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出现重大转折。原直刀细刻的线状划花转为斜刀长线条箆划的划花;浮雕凸起的莲瓣纹减少。采用内模的印花纹饰出现,此期完成;覆烧技法到11世纪50年代才完全发展完成。定窑风格在此期完成。
11世纪后期—12世纪初期为北宋社会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士族墓葬如韩琦家族墓群、吕大临家族墓群,均出土不少品质甚佳的定窑作品与残片,以莹洁滋润的豆瓷为主,大口、小足、芒口等特征,说明覆烧技术普遍。
12世纪20年代—50年代,此时定窑为金朝(1115年—1234年)所属,窑业兴盛,品质与数量都来到巅峰。金代北方各地出土的定窑白瓷数量甚丰。《金史》载:“真定府产瓷器。”
考古发现
定窑创烧于中晚唐,不会早于中唐,研究人员于八个不同挖掘地点发现了晚唐五代到宋初的地层,其下即未开发的生土,并出土中唐特征的器物,如:青黄釉瓷器,而同时也出土精细的白瓷,合理推断定窑创烧于中晚唐。
而出土的器物以白瓷为主,有有少量黑瓷(黑定)酱釉瓷(紫定),五代到北宋初期以及金代还产过三彩器物。
公元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在定州市考棚(贡院)发现了公元977年的静志寺塔基宫,同年12月,又于市政府西侧500米处发掘了公元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160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北宋初期定窑生产的白釉瓷器,是迄今为止有纪年的定窑瓷器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
为研究北宋早期定瓷提供了有力证据。
两塔基出土的定窑白瓷釉色经营光亮,胎质坚细,瓷化程度高,但是纹样仍属晚唐五代的刻花、画花技法,而器物底部多不失釉,沾有窑渣,可见这些瓷器仍是以正烧法制成,说明北宋初期定窑仍属于承先启后的发展阶段,可见北宋初期定窑技巧高超,但是风格仍继承前代特征。
燕川发掘区勘出了定窑元代地层,器物釉色泛青黄、薄胎,也属不施化妆土的精细白瓷,但出土器物的质量已无法和宋金时代相比。
窑区位于河北省,考古挖掘*2出多座窑炉皆具完整通风设施、较大的火膛(燃烧室)、较大的窑炉面积,有利温度升高、瓷器均匀受热。并于部分窑炉发现煤块遗迹,可知这些窑炉以煤为燃料。
考古挖掘出个时代的特色器物和窑具,提供可靠的分期资料,器物诸如:中晚唐注壶、五代的三彩香炉、北宋早期的白釉刻花方盒、贴花五足香炉、北宋晚期的黑釉酱彩碗、金代的白釉划花大钵、元代的白地黑花长命富贵纹碗,出土窑具诸如:晚唐五代地层中多出现三叶形、三叉型支钉、漏斗形匣钵;北宋早中期则以漏斗形匣钵为大宗,亦有三叶形支钉出现;北宋晚期地层窑具种类更为丰富,匣钵以漏斗型与直壁匣钵为主、也有大型简形匣钵,同时有大量碗形、盘形支圈出现;金代地层中以环型支圈为大宗,伴有较单纯的大型简形匣钵。
窑区
有两个窑区,主窑区为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内涧磁村及北镇村,另一窑区由同一村内东、西燕川村及野北村组成,在杏子沟、涧磁西、王家村、铁岭北、唐县军城镇江家沟等地也有零星的窑址。
工艺原料
定窑白瓷的胎土富含氧化铝,内含的助熔物质少,因此胎质坚硬,但不甚致密故透光度差。且烧成需较高温度,因此发明了大火塘窑炉、并同时是最早用煤为燃料的瓷厂。由于以煤做为燃料,故釉中含有微量的三氧化二铁,导致定窑白瓷呈色中带有黄味,釉色柔润透明。
烧造技术
定窑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装烧方法为采用裸烧和单匣烧结合;北宋则开创覆烧技术,覆烧为将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并相叠各个支圈,形成筒状匣钵,而内层互不碰触。这样的烧制方式十分节省空间使用和燃料,因此提升了烧造的数量,并且可以防止细薄广口的器具变形,定窑的覆烧技术对后世瓷窑产生极大影响。
釉色
定瓷胎色洁白,胎体坚薄,胎质细腻,不太透明,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面莹润如玉,釉色被形容为象牙白。
中晚唐至北宋初期的定窑白瓷,定窑白瓷受邢窑影响甚钜,因瓷器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白里泛青,又因当时的烧造技法为仰烧,外壁满釉,底足无釉;至北宋中期后,因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于氧化焰中烧成,釉色中含微量铁元素三氧化二铁,釉色转为白中泛黄,呈所谓象牙白,又因当时烧造技术转变为覆烧,致器物芒口无釉,外壁及底足满釉;直至元代,定窑白瓷的胎质粗松,胎色呈青灰色,釉面欠缺光润。
晚唐五代时期的白釉,具有一定的遮盖力,使得刻划的线条不易看清;随着刻花装饰的发展,白釉也进行改良,透明度提高,釉层也较早期薄,可清处的显现胎体上刻划的纹饰。
此外,定窑白瓷上的“泪痕”,也是定瓷的重要特色之一。泪痕多见于盘、碗的外部,因施釉厚薄不匀,很多积釉的形状似泪痕,亦被称为“蜡泪痕”,隐现著黄绿色。
器型
定窑生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造型以碟盘、碗最多,其次是瓶、枕、盒等,有生产饮茶用的茶碗和茶托,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
中晚唐至五代,器型丰富,包括盘、碗、罐、炉、钵、壶、杯、茶具,多模仿邢窑瓷器和金银器,造型典雅大方,规整稳重。以碗为主。碗、盘等器皿类,口沿多呈奇数的花式口或双脊式口,这类器壁较薄的花式口沿仿自金银器。
北宋早期,除生产碗、盘、壶、罐、钵、杯、盏、盒、净瓶、熏炉等日常生活用瓷外,还有造型奇特的象生瓷,如:桃形盒、石榴形盒、人物枕、白釉海螺、白釉龟等;中期以碗、盘、洗等圆器为大宗,风格轻巧规整,典雅秀丽。当时碗、盘类的口沿流行“花式口沿”,多为五花式口或六花式口。
北宋后期至金代,主要以印花、刻花白瓷盘、碗为主。此外,北宋后期的器型,出现仿自青铜器的三足弦纹炉、白瓷簋等
此外, 于北宋中后期,定窑开创了支圈组合式覆烧法,使得碗、盘、碟等口沿一圈无釉,称为“芒口”,而传世的芒口瓷的口沿及圈足部位多镶有金属扣,推测金属扣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能弥补芒口易藏污纳垢,且不甚美观的缺陷,又符合唐、宋以来上层阶级对金银器装饰的喜爱,可能为当时的流行,并作为高级的供品进奉宫中,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 “新官”等字。
装饰纹样
技法
定窑白瓷以其丰富多元的纹样装饰而闻名。装饰技法主要以印花、刻花和划花为主,还有剔花和金彩描花等。而刻、划花较早,印花则较晚出现。
划花
划花,是在未干的坯体上,以铁、木、竹、刀等尖锐工具当画笔,快速的提、按来勾描线条,刻划出浅细的花纹,并利用篦状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兼具笔墨韵味。最常见的是莲瓣纹。
刻花
刻花,是在未干的坯体上,使用很尖的细刀,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烧成。刻花的线条分明,可以清楚的看出“线”与“地”分野。与划花相比,刻花用刀较深,线条有宽窄、深浅的变化,花纹较有立体感。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与划花结合使用。采用偏刀深挖,具有浅浮雕效果。纹饰以莲瓣和大朵花卉为主,主要装饰在瓶、罐的肩、腹部。两座塔基墓即出土许多这类的刻花。
印花
印花,是使用模印的模具,将纹饰印在坯体上。定窑刻模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针状工具,在模具上划刻出浅细的花纹,翻印到瓷器上就成微微突起的阳文图案;另一种刻模手法是在底模上用刻刀将图案深深的挖刻出来,翻印到瓷器上就形成突起的带有强烈立体感的花纹。
印花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产品规格一致。装饰多模仿金银器。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印花图案大多构图繁复,画面富丽堂皇,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狮、鹿、鸳鸯、麒麟、龙凤、蟠螭等。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大雁、仙鹤、游鸭等。
剔花
剔花,分为“白地剔花”和“白地褐彩剔花”两种。定窑白地剔花,使用含铁量较高的低档瓷土,胎体颜色较深,施以白色化妆土后,再刻划出花纹轮廓,然后将花纹部分以外的化妆土剔掉;定窑白地褐彩剔花,其使用的瓷土与白瓷完全相同,胎体洁白细腻,所以透过使用深色化妆土产生颜色上的反差,在胎体表面施一层褐色化妆土,刻划出花纹轮廓后,将花纹部分以外的化妆土剔掉,利用深色化妆土与白色胎体之间的反差来突出纹饰。
分期
中晚唐至五代
中晚唐至五代,明显受到邢窑影响,作品多数光素无纹,不尚装饰。常采用推捏按压等方式在口沿部位做出花边,或在腹部压印出瓜棱装饰,是模仿金银器的工艺手法和造型。
北宋早期至中期
北宋早期至中期的装饰技术仍在模仿、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刀雕刻的莲瓣纹和大朵的缠枝、折枝花卉是最为流行的纹饰。此时定窑进入装饰艺术的转变期,逐渐正视瓷器的装饰,刻花、划花是当时主要的装饰技法。刻花采用偏刀挖深,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大多构图简单,简洁明快,纹饰以花卉纹(多重莲瓣、大朵花卉)、水波鱼纹最为常见。
划花技法多与刻花结合使用,主要用来表现纹样的细节。除传统针状工具外,常使用篦梳来表现叶脉、水波等细节,该工具可一次划出一排浅细的平行线,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该时期的印花作品与晚唐五代相比,明显减少。此时印花作品中流行柳斗纹的装饰,是模仿柳编的效果。
北宋后期至金
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窑装饰艺术进入高度发达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纹饰取材广泛,构图严整,对于薄胎的定窑白瓷而言,因采用覆烧法,早期的偏刀深挖已不适用,加上图案纹饰极为丰富,形成刻划结合、刻印结合。主要的装饰方法有划花、印花和刻花三种,还出现剔花、白釉褐彩等装饰工艺。生动流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定窑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展现定窑典型的艺术风格。
此时模印成型的技术与印花工艺结合,盘碗类印花白瓷成为当时最广布的器物类型。印花图案大多构图严谨、满密,题材较刻花更为丰富,包括:花卉、鱼水、龙凤、蟠螭、狮、鹿、鸳鸯、仙鹤、游鸭、婴戏、博古等。精美细致的印花白瓷成为最能代表定窑艺术风格的标志性产品。
评价
北宋苏轼在<试院煎茶>中描述“定州花瓷琢红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
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氏所言“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
主要影响
定窑也销往国外。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就曾出土北宋时期得定瓷瓷片。
名器介绍
婴儿枕
这件器品以健康可爱的孩童造型为枕。孩童著长衫长裤,外罩背心,右手持璎珞绣球;伏卧榻上,双足向后微跷起,两鞋交叠;低平的背部恰可为枕面。孩童侧头伏在交叠的手上,明眸凝望,口齿微张,充满童稚好奇的表情。卧榻周侧壶门处作云螭纹凸起:榻底平,无釉,露灰白细胎;榻尾及底各有二透气圆孔,内部中空。底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御制诗铭。从制作痕迹看来,此枕的头与身体系分别用前后两模模制接合后、再将头与身接合成,故其长衫下䙓的朵花锦、榻座的装饰等皆模印成;匠者更在孩童背心装饰划花缠枝牡丹纹、球纹锦、卷草纹,暗示此为衣锦华丽的富贵小儿。此器兼采刻花、印花,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拍卖行情
北宋 定窑白瓷刻莲花纹盘
拍卖时间:2008年5月14日
拍卖成交价格:1,265,000美元
拍卖地点:伦敦苏富比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盘
拍卖时间:2014年4月8日
拍卖成交价格:146,840,000 HKD
拍卖地点: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季拍卖会
北宋 定窑官字款莲瓣纹倒装壶
拍卖时间:2014年10月9日
拍卖成交价格:7,960,000HKD
拍卖地点:香港邦瀚斯艺术廊
北宋 定窑刻花执壶
拍卖时间:2014年4月7日
拍卖成交价格: 5,750,000 HKD
拍卖地点: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春季拍卖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4: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